政治家面临的尴尬
2017/06/27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虽然我一直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但我从来不去阅读中国官媒的文章,因为我不喜欢读枯燥无味的说教性的文章。在日本也有一些传教组织送来一些他们的说教资料,我从来不看,一定是跟废报纸一起扔掉。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最认真阅读中国官媒文章的是国外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一字一句地解读,总是希望从那些文章的字里行间解读出些什么。这些人永远不可能成为我的朋友,那样做事的人会变的越来越枯燥无味,没有情商,看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定式化。
|
已故日本经济学家竹内宏生前有一部著作《活的经济学》,好像也被翻译成汉语出版。我研究中国经济更喜欢研究一些活的话题、活的人和事。毕竟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不是以官媒为核心而转动的。其中,我更关心中国年轻人的喜好和动向。
近日,上网查看年轻人都在干什么?我突然发现,中国的社会比我这个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想像的要变化的快得多。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纽约乃至东京的年轻人没有两样。诚然他们身上仍然有中国社会传统特殊的烙印,但他们思想和生活方式早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禁锢,我在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中国封建王朝文化留下的烙印,也找不到49年后政治运动的伤痕。
我记的多年前有一个美国学者到深圳调研当地第二代农民工的生活,问那些在工厂打工的年轻人,知不知道谁谁谁?这位学者说的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的名字。结果被访的年轻人有80%莫名其妙地反问:“他是谁?”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个案,农民工吗,每天长时间在工厂里打工,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但我从网上一些文章和视频发现今天的年轻人生活的离政治十万八千里。这个国家无论发生任何大事小事似乎都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早已是地球村的一分子。说的严重一点,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全球化的结果就是不断冲淡民族认同感(identity)。
我突然发现中国的政治家和给官媒撰文的作者们,他们其实遇到一个尴尬的局面。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宣传的对象早已不听官媒的忽悠,非但如此,这些年轻人生活在网络时代,他们正在不断创造和发明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连我这个60后的人都要百度一下才能明白。比如我看到“颜值”这个词,完全晕了,猜不出是什么意思。请问他们怎么会有耐心去读官媒的陈词呢?
我听说今天的大学还有所谓的政治辅导员,但我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来辅导这些来自地球村的年轻人?凭我对今天年轻人的有限的观察,我发现今天的年轻人比他们的长辈更注重自我,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才是核心。中国有句话叫“以人为本”,但我看,年轻人是“以己为本”,这种事情无所谓好坏,这只是客观的事实,你无法改变它,只能接受它。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