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靠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源)的依赖越来越大。据中国财政部统计,地方政府一季度的土地转让收入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0%。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正以此来弥补财源不足。然而,地方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很可能加剧房地产价格下行压力,从而带来经济进一步放缓的风险。
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转让收入的依赖。这一制度不承认土地私有,将土地划分为属于农村地区村民委员会等集体所有的农地和城市国有土地两类。由于可用于城市开发的土地有限,地方政府为了尽快拿到土地收入,就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地,并作为城市地区的住宅和商业用地将“使用权”转卖给房地产开发商。
这类土地转让收入在2013年全年超过4.1万亿元,达到上一年的1.4倍,创下历史新高。进入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势头,一季度的土地转让收入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40%。地方政府在税收等财政收入之外,将近60%的收入都是通过卖地得来。
造成这一局面的背景是地方政府的慢性财源不足。财源除在结构上偏重于中央外,地方政府原则上还不能发行地方债。一季度地方政府为解决低收入人群问题等,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30%之多,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支出增长13.3%,而收入仅增长11.8%。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刊登了土地偿债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占比的分析报道,其中列举指出浙江省的土地偿债比例为66.3%、天津市为64.6%。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的债务中负有偿还直接责任的部分就达到10万亿元,如果不依靠卖地收入,地方财政将无法运转。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仅容易因围绕房地产开发而滋生官僚腐败,还暗藏着打压住宅等房地产价格的可能性。
作为开发用地的供应者,此前每当房地产市场有转冷苗头时,地方政府就会收紧土地供应,以此来阻止价格下滑。但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困难而依赖土地财政,就会增加土地供应,从而给房地产价格造成下行压力,这一格局正愈发显著。
中国住宅市场的库存已经在不断上升。除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外,银行开始严格审查住宅贷款,一季度没有卖出去的住宅同比增长了20%以上。眼下住宅价格增长放缓,市场上弥漫着停滞不前的感觉。
住宅价格如果真正开始走向下行,将对严重依赖房地产开发的中国经济造成打击。中国许多富裕阶层都是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得财富,如果住宅价格下跌,将导致投资与消费乏力,面向房地产的贷款变成坏账等,经济进一步减速的风险将会加大。
中国领导层提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面向低收入阶层的住宅及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方针。原本是想通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等来缩小城乡差距,但在中国国内,目前期待以此来给房地产市场注力的声音接连不断。
(大越匡洋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