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开幕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国新领导层将201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5%。这意味着中国告别持续保持2位数高增长的“高增长时代”,即将迎来重视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局面。由于面临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以及技术革新进展缓慢等问题,中国能否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是今后的最大课题。
|
kyodo |
最后一次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温家宝总理在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经济增长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收入和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背景下,中国民众对官员腐败的不满正日趋加剧。如果经济增长陷入停顿,新政权非但无法实现顺利开局,体制也恐将遭到削弱。
但中国政府力争实现的并非回归过去的高速增长。将就任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以及将就任总理的李克强希望实现的是持续稳定增长。具体体现是尽管2013年有望实现8%左右的增速,但仍然将增长率目标设定为7.5%。改革开放以来,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保持平均约10%增速的中国经济已经迎来重要转折点。
中国新领导层在确定经济政策时,需要在加速与刹车之间做出权衡。房地产行情是否会降温?如今,中国国内最热的话题既不是政治改革也不是外交问题,而是具体措施已于3月1日出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措施。房地产市场最先反映了经济触底趋势,大城市的住宅价格出现攀升。习体制担心房地产泡沫死灰复燃。明确显示了积极消除经济动荡因素的姿态。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控制在3.5%左右。与经济出现减速的2012年的物价调控目标相比,下调了0.5个百分点。如果食品价格等上涨,民众对新体制的不满将加剧。
当然,对于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习李体制而言,年均7%左右的增速是不容出现闪失的底线。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油门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13年的财政赤字规模将扩大至2012年的1.5倍,尤其是将把重点放在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城镇化”方面。
中国经济将从大量出口廉价产品这一外需依赖型经济转向内需主导型的稳定增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拉动国内消费,但中国经济面临3大风险。第一是,快速的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已经呈现减少态势,以低成本作为武器的出口战略已经处于十字路口。在中国,“未富先老”的担忧正在加剧。虽然工资持续上涨,但贫富差距却始终未见缩小。
5日的北京,空气依然浑浊,大气污染已经达到严重有害健康的程度。位居世界第2位的经济大国一边浪费资源一边追求扩大经济规模是不可能的。同时,环境问题和能源消费也将成为增长的制约因素。而技术革新进展缓慢也可以说是风险因素。要消除劳动力短缺和环境制约,必须提高生产效率,但在以和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制下,技术革新的萌芽很难产生。
中国政府于5日宣布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提高至2.05%。相比2012年进一步提高。但是,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等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这将考验习体制的执政能力。
(大越匡洋 北京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