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服务迅猛普及的3大中国式机制
2017/04/18
小高航:如果把中国比喻成高速公路的话,那就是超高速车道与超低速车道的一种并存。“5年计划”和“10年规划”等国家与国有企业制定的长期改革目标看起来像是迟迟没有进展的超低速车道。一方面,以想要一夜暴富的创业热潮为背景,城市地区人们的生活正在迅猛变化,这可以看作是超高速车道。
在中国,新型服务正成批出现,图为共享单车 |
最近到中国出差的外籍人士应该不难感受到这种变化。一出机场就会发现,街上到处都停放着橘色或黄色的自行车。这是1年前完全看不到的情景。街头的这些自行车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APP利用的共享单车,费用基本为“半小时1元”等。这类共享单车因“可以随骑随停”、“无需担心被盗”、“既有利于健康又环保”等理由而迅速普及,据称单单上海就已经投放了十几万辆。
“比日本方便”的服务在中国猛增
中国在正常的网络环境下无法利用Facebook和谷歌等,生活各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这是政府担忧快速的变化而设法将其控制在“超低速”的意愿所致。另一方面,让很多在华日本人感觉“比日本方便得多”的服务也不在少数。除了共享单车外,还有利用智能手机的电子支付、送餐及打车服务等,这些只要用过一次就欲罢不能服务在过去1~2年迅速增加。这些服务全部是在超高速车道激烈竞争的企业提供的。
新的创意和服务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普及的背后,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三项“机制”在发挥作用。以共享单车为例来看一下。
3月上旬的一天,凌晨12点,我正在上海市区的街头走着,一辆卡车突然停住,车上下来3个年轻男子。我一开始有些紧张,以为是干什么的,但3人戴上手套从车厢里抬下来十几辆新自行车摆到了人行道上。然后再次上车,开到几百米开外重复同样的工作。这才想到他们可能是在投放新的共享单车。
模仿成功案例→过度竞争→降价→普及
例如,较早推出共享单车业务的“摩拜单车”从2016年4月开始在上海提供服务。之后仅一年时间,上海至少有7家企业涉足了共享单车业务。商业模式基本相同,自然就变成了“价格”竞争。半小时1元的收费降到了0.5元、0.1元,最近又接连推出了“免费一周”等宣传活动。如果各公司争相投放自行车,费用也降低的话,就会作为很有魅力的服务快速普及。作为第一个中国式机制大致经历三步:(1)看到其他公司成功的话毫不犹豫地涉足→(2)价格随着过度竞争降低→(3)服务普及扩大
当然,所有公司都在亏损。既然如此这些企业为什么还硬着头皮往里钻呢?原因很简单,各公司重视的不是通过主业盈利的营业现金流(现金收支),而是在寻找四处漂流的投资资金。
用手机APP就可以轻松的点餐和享受送餐服务 |
在中国,2016年初创企业募集的资金达到2364亿元,1年实际增长了70%。掀起这股投资热潮的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提倡的鼓励“双创”的政策。中国政府首脑的发言一般非常有分量,美国和日本根本没有可比性。培养初创企业一旦变成“上面的意思”,地方政府就会争相设置旨在培养初创企业的补贴制度,企业和投资者则争先恐后地投资。
“上面的意思”催生投资资金
初创企业吸收的资金多的话,尽职调查(业务前景和资产评估)当然就变成了走形式。商务模式毫无特点,只是一味模仿成功案例的企业也能募集到资金。各企业还在打着如意算盘,认为即使后涉足的企业在竞争中失利,只要把资产出售给竞争的“赢家”就能回本。根据“上面的意思”募集到的大量资金成为新业务的原动力,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第二个中国式机制。
第三个机制或许是对“失败”的思考方式。大体来说,日本为了防止失败和事故,会过度谨慎地提前研究规定和对策。美国的思考方式是,虽然一定程度的失败不可避免,但为了防止损失增大,会提前采取对策,也就是考虑“故障安全原则”。而中国完全是服务先行型,规定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会逐渐跟上。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