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就如同一辆列车”,中国政府总理李克强于11月25日充满自豪地如此表示。当时李克强与匈牙利、塞尔维亚和波兰等中东欧16个国家的首脑等一起,享受了由苏州至上海的高速铁路之旅,以20多分钟行驶了约90公里。
中国在战略性地区稳步推进
各国首脑等人乘坐的列车上,装饰着“16+1>17”这一强调中国与中东欧联系的标语和各国的国旗。几乎在同时传出一条新闻——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中铁部分中标连接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的铁路建设项目。
将收购土耳其和希腊的港口,然后向中东欧扩大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网。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构想在相当于亚洲与欧洲交界处的战略性地区稳步取得进展。
“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东南亚等地区的20个国家的代表如此表示。这些国家作为参加习近平提唱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第1批成员国提出了申请。
据称,这句话原本是四川省的地方官员1980年代在阐述地区发展时所说的。习近平将只有中国人才懂的说法应用于经济外交方面,其背后具有针对美国的强烈对抗意识。
对于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与美国隔着太平洋的中国的领导层日趋感到危机。中国社科院一名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对抗美国的对策是获得“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亚洲的实际需求”,构建自主经济圈的战略。换言之,亚洲需要的并非“规则”,而是“道路”。
有中国风格的大国外交
习近平在共产党内的外交相关会议上曾表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对外工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习近平担任主席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将把“互联互通”这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主题中。
习近平在巴黎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之后,12月1~2日飞到非洲的津巴布韦。穆加贝总统长期掌握津巴布韦权力,由于对在野党的严重打压等,被欧美批评为“独裁者”。但提出“不干涉内政”的中国并不介意,提供援助。
在北京学习中文的非洲留学生表示,“即使回国,建筑一线也到处都是中国工人”。道路连接起来之后变得富裕的是哪些人?这或许是中国的“大国外交”面临的问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