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对欧洲制造业大国德国的企业进行并购(M&A)时采取了融和路线。过去,以资本实力为依托的强硬手段曾在被收购企业引发警惕和摩擦,但在德国的企业收购中,中国企业保持当地经营自主性等案例不断增加。德国有观点指出,“中国企业开始习惯并购了”。
“有时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竟然让我们自主经营”,德国混凝土泵车制造商普茨迈斯特公司(Putzmeister Holding)首席执行官Norbert Scheuch这样说。该公司海外业务占总销售额的9成。为了重振业绩和开拓新兴国家市场,该公司2012年决定接受中国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重工的收购。
|
图为12年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收购普茨迈斯特记者会上 |
由于双方均支持收购方案等原因,三一没有向普茨迈斯特公司派遣高管。关于营业战略和员工能力的提高,双方均以对等关系进行讨论。Norbert Scheuch说,“如果中国市场趋于成熟,在拓展业务时将需要以多样化品质和功能打动客户”。普茨迈斯特公司经常利用其在欧洲的经验向中国方面提供建议。
此外,德国汽车门锁制造商凯毅德(Kiekert)也于2012年接受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河北凌云工业集团的收购。今年,将借助已成为母公司的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在南美扩大产能。该公司保持了经营自主性,还与母公司展开了技术交流。
据调查公司美国汤森路透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并购规模比上一年增长50%,达到24起。而收购总额达到18亿3200万美元,创最近10年的最高水平。
在过去,由于担心技术外流到中国企业,很多德国企业厌恶中国企业依托资本实力的强硬做法,但随着并购日益增加,出现了持欢迎态度的情况。德国投资银行Metzler银行合伙人Johannes reich分析称:“一般而言,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与日本相比,中国投资者的手法更加开放,更易于沟通”。
此外,对急于开拓新兴市场的德国企业来说,“与选择对立路线相比,与拥有资金实力和巨大市场的中国携手能更快接近业务扩大的目标”。
当然,德国企业对并购仍然存在警惕感和危机感,这也是事实。被中国企业收购的一家德国企业特意在官方网站上表示,“交易条件和品质都没有改变”。可见德国企业也在拼命消除并购导致的负面影响和外界担忧。
对中国企业而言,获得具有世界水平的德国企业的技术和品牌的良机将持续存在,现在开始考虑如何在收购后顺利带来积极效应了。
(加藤贵行 法兰克福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