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EV快充竞争加剧

2022/05/24


  在海外,把充电时间缩短至媲美发动机汽车加油时间的纯电动汽车(EV)相继出现。美国特斯拉和韩国现代等支持输出功率超250千瓦的快速充电,现代的新款纯电动汽车充电5分钟即可行驶200公里。另一方面,丰田和日产的充电输出功率在150千瓦以下,充电时间达到2倍以上。如果在充电性能上出现差距,日本企业在纯电动汽车竞争中或将处于劣势。  

    

  “能够以接近发动机汽车加油的感觉使用纯电动汽车”。

     

  现代于2021年在欧美等市场推出了支持350千瓦快充的纯电动SUV“艾尼氪5”(IONIQ 5)。2022年5月在日本市场推出。

  

现代5月向日本市场投放的“IONIQ5”

  

  现代的日本法人Hyundai Mobility Japan的佐藤健表示,如果采用350千瓦的快速充电器,充电5分钟就能行驶约220公里。

    

  在缩短充电时间方面领跑的是特斯拉。2019年,特斯拉开发出250千瓦的快速充电器,用于主力车型Model 3。该公司透露,充电15分钟可行驶约275公里。

   

  快充被用于量贩车型

    

  大众旗下的保时捷也在2020年推出了超过特斯拉的、支持270千瓦快充的纯电动汽车“Taycan”。保时捷表示,充电4分半即可行驶100公里。2021年,同样为大众旗下的奥迪也推出了支持270千瓦快充的纯电动汽车。此前主要是高档车支持大功率快充,目前已扩大至IONIQ 5等价格在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6.11万元)左右的量贩车型。

  

      

  在消费者考虑买纯电动汽车时,充电时间是重要指标。如果是发动机汽车,几分钟就能加满油,而纯电动汽车即使采用快速充电器,充满电也需要超过30分钟。德勤集团(Deloitte Tohmatsu Group)2021年的调查显示,有意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中超过20%明显担忧充电时间。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在应对大功率快充方面行动迟缓。以日产5月12日推出标准款的旗舰纯电动汽车“Ariya”为例,面向日本车型的充电功率仅为130千瓦。此外,丰田同一天在日本国内开始以包月定额付费(Subscription)服务的方式提供新款纯电动汽车“bZ4X”。面向日本和英国的车型充电功率也仅为150千瓦。如果是Ariya,要行驶375公里,就算用快充也需要约30分钟。

     

  日本企业和海外企业应对大功率充电存在差异的背景是,日本国内的快速充电器的输出功率较低。在日本国内,东京电力控股旗下的充电基础设施企业e-Mobility Power(eMP)成为核心,正在推进设置快速充电器。但充电功率大部分在50千瓦以下,自2021年终于开始设置90千瓦充电器。

    


        

  Ariya和bZ4X是瞄准全球化的车型,首先在日本市场进行普及将成为试金石。日产高管针对Ariya的充电性能表示,“如果考虑到国内的充电基础设施,达到了足够的水平”。

     

  基础设施也稳步发展

    

  领先的海外企业在推出支持大功率快充的纯电动汽车的同时,还将加快建设快速充电器。特斯拉自2012年起,开始在全世界构建大功率充电网“超级充电站”(Supercharger)。截至目前,包括支持250千瓦的快速充电器在内,设置了3万处以上。

   

  此外,大众集团和现代等出资的纯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企业德国Ionity提出计划称,2025年之前在欧洲设置约7000个350千瓦的快速充电器。在美国,大众旗下的充电服务企业Electrify America自2018年起开始设置350千瓦快速充电器。

 

日产的新型纯电动汽车“Ariya”

     

  海外企业大力推进大功率充电的背景是,为了延长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距离,电池的搭载量在增加。如果不提高充电输出功率,充电时间将相应延长。

   

  在高档车市场,配备达到此前普通纯电动汽车约2倍的电池(容量约100千瓦时)的车辆已经问世。保时捷的Taycan为93.4千瓦时。德国博世预测称,配备75~100千瓦时大容量电池的纯电动汽车的比率到2025年达到20%,到2028年扩大至32%。

   

  不过,要支持大功率的快速充电,纯电动汽车的设计本身为了能承受较高电压,也有必要进行大幅调整。目前,日本企业在纯电动汽车上搭载的电池和马达等支持400伏电压,但保时捷和现代等支持快速充电的车型已提高到800伏。

    

  日产高管表示,要支持800伏电压,“有必要改变很多零部件”。预计日本企业支持更高电压需要较长时间。此外,如果配备支持高电压的零部件,车辆成本也将进一步提高。

   

  以被认为占到纯电动汽车制造成本3分之1的电池为代表,纯电动汽车的成本高于发动机汽车。这种差异导致纯电动汽车的销售价格高于发动机汽车。

   

  日本企业为了降低价格,推迟支持大功率充电,靠低价优先加快自身产品的普及。但充电性能上,如果日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扩大,有可能丧失通过发动机汽车掌握的较高全球份额。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清水直茂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