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年轻人在为两国未来50年“探路”

2022/10/17


      中日两国政府邦交正常化已过半个世纪。在一路磕磕绊绊的两国关系中,对相互交流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以留学生为中心的年轻一代。在新冠疫情下中日迎来邦交正常化50年的重大节点,两国年轻人间出现了通过互联网在线上进行交流的动向。如何让逐渐淡却的双方的友好气氛高涨起来,年轻人正以下一个50年为目标展开摸索。

  

中日两国的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如何解决社会问题(9月,东京都港区)

 

      “中日两国的人口老龄化都在加剧”、“让医疗相关人员开展交流,互相传授一下经验怎么样?”,9月上旬中日两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分成8个小组,就人口老龄化和性别差异等社会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这是日本笹川和平财团(位于东京都港区)在东京都内举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的活动,吸引了约50人参加。学生们自己设定主题,就中日两国如何实现合作展开了讨论。有的小组还讨论了“能否共同举办音乐等活动,以此促进文化交流”等话题。相关负责人就此次活动的目的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只关注历史等过去的问题,而是着眼于未来畅所欲言”。

 

      在早稻田大学大学院读研的中国留学生孟想(23岁)在朋友的邀请下参加了此次活动,他说:“虽然中日关系称不上很好,但竟然有这么多日本人对中国感兴趣,让我感到吃惊”。就读于东京都内一所职业学校的日本学生我妻里奏(22岁)参与了企业内男女平等问题的讨论,他笑着说:“中方的参加者也对此很感兴趣,能够相互产生共鸣的东西很多”。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在两国构建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年轻人发挥了巨大作用。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学校基本调查显示,1972年度日本大学和大学院的在籍中国学生为1727人,10年后增至约4800人,20年后的1992年度达到约两万人。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2021年度达到约8.4万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首位。

      

      赴中国留学的日本学生也一样,虽然因外交关系而存在波动,但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度,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近3倍。

   

      近年,中日两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变的密切,而因为过去的历史问题及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崛起,两国关系却在持续降温。 

     

      攻读外交政策等的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小宇(24岁)2019年4月来到日本,他质疑“甚至不了解中日关系的背景和日本的情况,只是一味地反对,这样好吗?”。

 


     

      小宇立志赴日留学的契机是2012年日本政府将尖阁群岛(中国名:钓鱼岛)国有化。中国各地纷纷发生反日游行,当地的同年级学生等也表达了愤慨,但没有人能明确说出原因。小宇认为,之所以在舆论调查等当中,人们对日本“坏印象”突出,“或许是因为只能通过间接信息了解(日本的)政治及安全保障等侧面”。

             

      然而,两国的往来被新冠疫情所阻断。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介绍,2021年度的赴日中国留学生人数比上年减少了7千多人。从日本到中国留学也因两国的出入境限制而骤减。

 

      在交流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双方开始借助“线上”寻找突破口。

 

      9月中旬,日本长崎县立谏早商业高中(谏早市)与福建省的学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了交流。参加的约50名学生被分成10个小组,通过各自的语言介绍了本国文化等。

  

在交流活动中分组制作的发行日期为未来的报刊(9月,日本东京都港区)

   

      长崎县与福建省在中日邦交正常化10年后的1982年成为友好县省。此后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但参加的仅限大学生。长崎县负责人表示“我觉得即使因为新冠疫情不能出国,利用线上的话,还可以邀请高中生参加,因此策划了这场活动”。

 

      该校的男学生笑着说:“能用平日学到的汉语进行交流,很开心”。一位因为喜欢动画开始学习日语的福建省的中国学生也回忆说“对日本的了解更深了”。

 

      长崎县的负责人说:“正因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更希望成为将日中交流交给下一代的新起点。包括线上在内,希望继续开展交流”。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Aline Sauvegrain Tanabe、木村梨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