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战国时代(上)丰田挑战中美双雄

2023/11/24


  10月上旬的一天,虽是一个工作日,但泰国首都曼谷郊外的比亚迪专卖店里一片热闹景象。和妻子一起来到这家店的杰特(音译,46岁)决定换一辆比亚迪的主力SUV“ATTO3”。他笑着说:“我朋友也有,觉得设计真先进”。

     

  泰国是日系车企的“根据地”,日系占据近8成市场份额,但这样的泰国市场正在发生变化。比亚迪2022年11月进入泰国市场以后,泰国的纯电动汽车(EV)普及速度加快。据汽车媒体《AutoLiv Thailand》报道,Ev在泰国2023年8月新车销量中的占比提高到了11%。上海汽车集团旗下的“MG”和长城汽车也接连进入泰国市场。1~8月泰国的EV市场上,中国企业的份额达到8成,丰田等日企的份额不到1%。

   

丰田公开的纯电动汽车的概念车

   

  发生变化的市场不只是泰国。“未来1~2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德国大众的首席财务官Arno Antlitz在10月26日的财报记者会上给出了悲观的预期。

   

  中国是占到大众新车销量4成的重要市场。7~9月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为83万辆,同比下滑6%。主要原因是EV等新能源车低迷。大众对中国EV企业小鹏汽车出资,打算凭借使用小鹏底盘的新车挽回局面。

     

  全球汽车行业的势力版图正在发生变化。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2年在全球新车销量中,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的占比为14%,到2030年将达到35%以上。从2023年1~9月的EV销量来看,第1的特斯拉为132万辆,第2的比亚迪为105万辆。丰田(8万辆)和大众(53万辆)等正在追赶这两家企业。伊藤忠综研的主任研究员深尾三四郎认为:“如果世界规模向EV转型加速,主要厂商的势力版图将发生巨大变化”。

     

  到脱碳的关键年份2030年,哪家企业能掌握纯电动汽车行业的主导权呢?汇总一下汽车厂商和市场人士的言论,可以发现3个关键词。

     

  第1个关键词是成本。比亚迪自产车载电池,采用垂直整合型业务模式。车载电池在EV的成本中占到3~4成。比亚迪的低价车型不仅在中国热销,还席卷了欧洲、东南亚等。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7~9月的海外销量达到去年同期的4.2倍。

      

  第2个关键词是软件。像智能手机一样,由软件决定汽车功能和特点的“SDV(软件定义汽车)”进程在全球加剧。竞争舞台正在从汽车这一硬件转向通过车辆提供的服务上。特斯拉在联网更新功能的“OTA”方面领先,还打算在自动驾驶领域掌握主导权。 

      

  日企有没有对抗中美双雄的方法呢?那就是第3个关键词——电池。电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EV的性能和成本,对于日企挽回局面发挥关键作用。丰田在新一代电池的最有力候选“全固态电池”的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争取2027~2028年把全固态电池搭载到汽车上,把作为EV弱点的续航里程延长至2倍。如果能够率先实现实用化,就有可能颠覆目前的势力版图。

  


     

  “日本移动出行展2023(Japan Mobility Show 2023)”时隔3年在东京都内举办。由索尼集团和本田对半出资的Sony Honda Mobility的展位上人头攒动。焦点是将于2025年上市的纯电动汽车“AFEELA”。日本中西汽车产业调研公司的代表分析师中西孝树针对EV行业的特点表示:“即使走在前面也会很快过时,会出现新的产品,晚出手会赢”。

     

  就像随着智能手机问世,手机行业的格局大幅改变一样,汽车行业也以纯电动汽车为契机迎来转折点。谁会成为苹果,谁会成为诺基亚?日本经济新闻探索了主导权争夺的最前线。  

     

  丰田最早2027年投入全固态电池

      

  丰田正在加快开发全固态电池。力争2027~2028年搭载到实车上,使EV的续航里程延长到约1200公里,达到现在的2倍以上。为了实现量产,10月中旬丰田与出光兴产进行合作。如果比对手更快让全固态电池实用化,或许能改变EV行业的势力版图。

   

丰田正在开发的全固态电池

    

  丰田社长佐藤恒治在10月中旬的记者会上充满期待地说:“如果加入全固态电池这一要素,将会引发戏剧性变化,能够满足从跑车到商用车的多种需求”。

     

  全固态电池把电解液改为固态电解质。与现在主流的锂电池相比,能量密度高,相同尺寸的电池可以把EV的续航延长到2倍左右。特点是起火风险低,即使在高温、低温环境下也能充分发挥性能。

        

  不过,过去存在因充放电的反复膨胀和收缩,固态电解质和电极之间发生龟裂,性能下降的问题。出光兴产开发的固态电解质的柔性和紧贴性高,通过结合两家企业的技术,“可以兼顾性能和耐用性”(佐藤恒治社长)。

   

  丰田计划到2030年使在全球的EV销量提高到350万辆。但2022年仅卖出2.4万辆。如果能够解决续航里程短这个阻碍EV普及的瓶颈,丰田实现逆袭的可能性将变大。

   

  其他汽车厂商也加快开发全固态电池。本田预定2024年春季投资430亿日元启动验证生产线,将搭载到2020年代后半期上市的EV上。日产到2024年度将设立试产线,计划到2028年度使全固态电池实用化。大众将对美国电池开发企业QuantumScape出资,计划2025年以后搭载到汽车上。

   


   

  在车载电池市场上,中韩企业的影响力很大。据韩国调查公司SNE Research介绍,2022年的全球份额(按照搭载量)方面,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占37%,排第1。韩国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和中国比亚迪均占13.6%。之后是日本松下控股占7.3%。

      

  另一方面,日企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方面领先。据专利调查公司Patent Result介绍,从2000年~2023年4月全球公开的相关专利数量来看,丰田为1472项,排在第1。第2是松下控股(598项),之后是三星电子(295项)和出光兴产(281项)。

    

   

  全固态电池还在工业机械等领域不断实用化。麦克塞尔(Maxell)6月开始面向工厂自动化(FA)设备量产全固态电池。还向基础设施、医疗相关领域推广。TDK从2020年开始量产超小型全固态电池,用于可穿戴终端和传感器。

     

  在锂电池方面,日企率先实现了产品化,但在量产阶段被中韩企业夺走份额。为了不重蹈覆辙,日企在全固态电池方面不仅要尽快实用化,在市场形成阶段能否掌握主导权也很重要。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学头贵子、清水涼平 名古屋支社、胜野杏美、赤间建哉 曼谷、林英树 法兰克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