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战国时代(下)比亚迪低价打天下

2023/11/27


  “正在靠纯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盈利的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一家日系车企的高管这样说。

   

  世界最大新能源汽车(NEV)市场中国出现了阴影。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包括出口)同比增长28%,达到90万辆。但与2022年下半年的增速(环比接近2倍)相比有所放缓,价格竞争变得激烈。要想赢得胜利,成本竞争力受到关注。

    

  中国最大新能源车企比亚迪(BYD)在中低价位市场具有优势。最便宜的EV“海鸥”售价仅为7.38万元。从销量排名靠前的“宋”系列的“PLUS”来看,EV款为16.98万元。

   

   

  成本竞争力如此强,是因为比亚迪自主生产磷酸铁锂(LFP)电池,采用垂直整合型业务模式。由于不使用属于稀有金属的钴和镍,与传统的锂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的原料价格便宜,容易靠自产降低成本。

    

  车载电池占到EV价格的3成左右,成为EV生产成本高于发动机汽车的主要原因。生产成本低让比亚迪能兼顾消费者买得起的定价和确保盈利。2023年1~6月,比亚迪的净利润同比增至3倍,达到109亿元。作为盈利能力的衡量标准,销售额净利润率达到4.2%,上升1.8个百分点。 

          

  靠中低价位车型增加市场份额后,比亚迪开始挑战高价位。9月,通过高档品牌“仰望”推出了SUV车型“U8”,售价为109.8万元。U8可独立控制4个车轮,提高了运动性能。在中国,中低价位车型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比亚迪11月对部分车型降价。开拓高价位市场不仅仅提高品牌号召力,似乎还是为了提高每辆车的利润率。

 

   

  在其他厂商方面,广汽集团推出了EV品牌“AION(埃安)”。2023年以来销量增长,1~9月同比增长93%,达到35万辆。主力车型“AION Y”主要面向年轻人,售价11.98万元起。

   

  广汽集团也像比亚迪一样推进车载电池和主要零部件的自产化。已决定新建车载电池和驱动零部件“E-Axle”的工厂,力争2025年投产。广汽集团认为外购主要零部件会推高成本,正在推进自主研发电池和驱动零部件。

       

  在EV量产方面领先的特斯拉率先采用一体化压铸(Gigacast)生产方式,把多个车身零部件一体化成型。通过减少零部件数量来降低成本。1~6月,特斯拉的净利润率达到10.8%。虽然在中国降价压低了利润,但盈利能力仍保持稳定。

      


     

  比亚迪和特斯拉已拥有巨大销量,其他车企要在成本竞争力方面赶上并不容易。欧洲企业为了在陷入苦战的中国市场扩大份额,正在转向与成本竞争力较高的EV车企合作。

          

  德国大众的EV全球销量正在增长,但受到成本高的困扰,利润率下降。大众决定向中国的小鹏汽车出资7亿美元,将利用小鹏的底盘,推出搭载大屏幕等符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EV。此外,欧洲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也在10月宣布向中国浙江零跑科技出资。

     

    

  欧洲在车载电池方面对中国的依赖度较高,为了实现自产化,正在大举建造电池工厂“Gigafactory”。大众计划2030年前在欧洲建设6处工厂,预计产能将从2025年的40吉瓦时增加到2030年的240吉瓦时。大众表示:“通过规模优势,能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的车辆价格”。不过,生产技术、确保稀有金属等原材料、通货膨胀导致的成本走高成为障碍,不少工厂在量产方面遇到困难。

  

  即使是价格竞争力高的中国车企,也有不少为确保盈利而苦恼。长城汽车2023年1~6月的净利润率为1.9%,恶化7.1个百分点。该公司解释称,原因是向新能源汽车和新技术的转型、产品结构调整、品牌塑造的投资等。

     

  新兴企业也陷入苦战。小鹏和上海蔚来汽车(NIO)持续出现最终亏损。蔚来宣布11月裁员10%左右。威马汽车10月宣布,由于经营困难将启动申请破产的协调。此前激增的新兴车企已进入淘汰阶段。

   

参加日本移动出行展的比亚迪的展位(10月25日上午,东京江东区)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减速,中国车企将在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寻找出路。比亚迪10月的海外销量超过3万辆,在乘用车销量中海外占比首次超过10%。2024年将在泰国生产EV。广州汽车9月也表示,将在泰国推出AION品牌的SUV,并考虑在当地新建工厂。

     

  中国EV成功在国内提高了价格竞争力,开始改写各国汽车行业的势力版图。  

    

  特斯拉利用AI发展“EV+自动驾驶”,竞争重心转向软件

    

  EV的国际竞争正发生变化,除了汽车这一硬件之外,还围绕利用车辆提供何种服务展开软件竞争。典型代表就是自动驾驶。为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特斯拉把目光转向了基于AI的开发。“EV+自动驾驶”的竞争有可能彻底改变汽车行业的格局。 

        

  9月11日,特斯拉股价一度大涨10%。契机是美国摩根士丹利同一天发布的有关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报告指出,“最多可以使总市值增加5000亿美元”。

   


      

  受到关注的是特斯拉自主推进开发的AI超级计算机“Dojo”。特斯拉将让Dojo处理自身车辆拍摄的路上视频,让AI学习。例如,如果人们在临时停车标志处停车,通过数据学习这个标志表示临时停车。

          

  传统的自动驾驶所需的功能分为,基于摄像头拍摄周边物体的“识别”、物体动向的“预测”、如何操作车辆的“判断”、实际操作车辆的“操作”,判断和操作的程序基本上都由人来设定。而特斯拉在车辆上全面采用了通过Dojo进行学习的AI,不再需要通过人力来编程。

   

   

  特斯拉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正在对超级计算机展开投资,并着手开发成为超级计算机基础的AI芯片。摩根士丹利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表示特斯拉在未来的EV和自动驾驶竞争中,很可能确保“压倒性优势”。

   

  对于无人干预的“4级”以上自动驾驶,为确保安全性的识别技术等的开发艰难,商业化进展迟缓。对于以AI的进化为契机,实用化迅速推进的期待非常强烈。

   

  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和美国竞争激烈。在中国,跨界企业正在引领研发。百度参与EV的开发,在北京市等地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百度还一心研发AI技术。之所以积极涉足EV和自动驾驶领域,是因为预测到尖端AI将成为汽车领域的附加值。此外,华为技术也在大力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华为还与重庆长安汽车就EV展开了合作。

    

  围绕软件竞争,日本丰田正在开发新的车载操作系统(OS)“Arene”,将从2025年开始搭载到部分车型上。除了可以通过语音操作空调等200多种车辆功能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更新游戏等娱乐功能和先进安全系统。

    

  Sony Honda Mobility将在2025年推出EV“AFEELA”,使用驾驶和副驾席前的横向触摸屏可以享受电影、音乐和游戏等,实现通过持续收费来盈利的模式。该公司的社长川西泉表示:“将开放移动出行的开发环境”,呼吁外部企业参与。

   

  高盛证券的常务董事汤泽康太表示:“在软件开发方面,特斯拉处于领先地位,但差距还不明显。创新正处于过渡期,没有必要过度消极地看待日本企业”。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田边静 广州、堀田隆文 纽约、清水直茂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