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对美出口出发地从中国转向东盟
2022/12/09
用船舶从亚洲向美国运输货物的出发地已开始从中国变为东盟(ASEAN)。从10月的集装箱运输量来看,中国出发比上年减少2成,东盟出发则增长2成。由于美国居家特需的结束和景气度恶化,需求正在转向低价的越南商品等。还有观点指出,由于中美对立激化,出现避免从中国进口的迹象。
日本海事中心(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数据显示,亚洲发往美国的海上集装箱运量9月比上年同月减少3%,时隔8个月转为减少,10月减少9%,降幅扩大。
![]() |
在美国,往年9~10月是迎接年底商战的进口需求增加时期。但今年美国零售行业的库存正在增加,进口欠缺强劲势头。
下滑明显的是中国出发的货物。9月中国(含香港)发往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量比上年同月减少13%,降至93万2973个(按20英尺集装箱计算)。自2021年6月以来,1年零3个月来首次低于100万个。10月减少21%,降至87万6786个,创出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一方面,东盟出发的集装箱运输表现强劲。9月增长23.1%,增至40万2882个,10月也增长22%,增至41万5251个,连续2个月比上年增长2成。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生产停滞等影响,东盟2021年的出口减少,目前出现报复性增长。
![]() |
亚洲发往美国的海上集装箱运量减少 |
东盟出发的份额10月增至26%,创出新冠疫情初期导致中国出发锐减的2020年3月(30%)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中国出发的份额降至54%,创出2020年3月(39%)以来的新低。
按品类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原本大量从中国进口的家具、床上用品和服装等消费品的一部分已转为从越南等东盟国家进口。
背后存在美国居家特需的结束。在新冠疫情的初期,由于居家时间增加,家具和家电的消费强劲,运输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港口劳动者减少,发生集装箱船滞港导致的运输不畅,世界供应链出现混乱。
三井住友信托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大和香织表示,从2020~2021年中国占美国进口的份额来看,橡胶产品和机械类等比2018~2019年上升。用于卫生防护的橡胶手套、居家时使用的个人电脑等做出贡献。
大和香织针对当时的状况分析称,“个人电脑等属于高关税品类,但由于部分豁免和税率下调等原因,受到旺盛的需求推动,进口似乎增加”。2022年新冠疫情趋于平稳,居家特需结束。供应链的不畅也在缓解。
以乌克兰危机为背景的物价走高和加息导致的消费意愿减弱也在对货物运输产生影响。大和香织认为,“美国由于通货膨胀影响,以低收入层为中心,家庭财务日趋捉襟见肘。在服装等方面,需求有可能从高品质品牌较多的中国产品,转向了廉价的越南和柬埔寨等的产品”。
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ITI,位于东京中央区)的主任研究员吉冈武臣表示,“由于人工费等成本差异,东盟产品比中国产品低廉,近年来推动了转向东盟的趋势”。
另外一个背景则是中美摩擦的风险。美国政府10月宣布加强半导体相关对华出口限制。围绕经济安全保障的中美对立有可能日益激烈。
日本海事中心的研究员后藤洋政指出,“美国方面避免从中国进口的趋势再次变得突出”。特需告一段落、购买高关税产品的必要性减弱的美国企业考虑到今后的风险,有可能正尝试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存度。
集装箱船巨头表示,“虽然并未感受到中美对立的影响,但货主对于两岸有事对物流影响的咨询等正在增加。正展开积极投资,加强越南和泰国等东盟出发的航线”。
ITI的吉冈武臣指出,“对于进攻乌克兰、与欧美贸易停滞的俄罗斯,东盟也在加强出口。由于在中美、欧美与俄罗斯等的问题上维持中立态度,东盟在贸易领域的存在感或将提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