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减速

2022/03/04


  韩国两大化妆品厂商在中国市场陷入苦战。爱茉莉太平洋(Amore Pacific)将在2022年内把中等价位品牌的门店数量缩减一半,加紧向高档品牌转型。LG生活健康也为中国市场的减速采取了应对措施,通过并购(M&A)在美国市场打下基础。中国的本土化妆品品牌崛起,韩国国内的新兴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此前持续增长的韩国化妆品的竞争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两家韩国化妆品企业的中国业务出现刹车是在2021年夏季。据韩国元大证券分析,2021年7~9月两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化妆品销售额均同比下滑。爱茉莉减少8%,LG生活健康减少2%。分析师朴恩晶指出,“影响因素是中国市场增长放缓,中等价位品牌低迷”。

   

上海市百货商场内的LG生活健康企业的门店

    

  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是作为主要顾客的20~30多岁人群流向了本土品牌。中国年轻人根据热门网红的评价来选择商品的趋势增强,韩国化妆品企业的顾客被品质不断提高的“花西子”等中国新兴品牌抢走。

     

  为了应对市场的急剧变化,爱茉莉调整了中国的实体店战略。2022年内,将在1年里把主力品牌“悦诗风吟(Innisfree)”的门店数量由280家缩减到一半。“伊蒂之屋(Etude House)”和“艾诺碧(IOPE)”已于2021年退出实体店业务,开始专注于线上销售。

    

  另一方面,高档品牌“雪花秀(Sulwhasoo)”的战略是维持超过190家门店的实体店销售网络,继续采用重视咨询服务的销售体制。雪花秀的2021财年(截至2021年12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1%。爱茉莉表示,“高档产品市场表现坚挺,我们将专注于雪花秀的增长”。

   

  背景原因是中国的化妆品市场迅速两极分化。英国欧睿国际(Euromonitor)的调查显示,排在高档化妆品首位的法国欧莱雅(L'OREAL)和排名第二的美国雅诗兰黛(Estee Lauder)在中国的销售额稳步增长。同时,中国本土品牌不断向中等价位市场渗透,海外的中档品牌面临困境。

    

  LG生活健康的主要品牌“后(Whoo)”曾在中国大受欢迎,以前是销售额增长的原动力。但由于市场变化,化妆品部门已经连续两财年出现减收。

    

  据韩国梅瑞兹证券(Meritz Securities)分析,LG生活健康的2021财年化妆品销售额(4.4414万亿韩元)中,中国销售额占26%,韩国国内的免税销售额达到41%。大半数免税商品通过中介流入中国市场,LG生活健康的过半化妆品销售额依赖中国。

    

  为了实现销售地区分散,LG生活健康接连在美国收购化妆品品牌。2019年斥资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新雅芳(New Avon),2021年斥资约1亿美元收购高档护发品企业美国Boinca。LG生活健康的首席执行官(CEO)车锡勇强调,“我们将在引领流行趋势的全球最大市场北美扩大业务”。

       

  两家韩国化妆品企业均加紧重振海外业务。但在韩国国内市场,新的竞争对手正在崛起。韩国网红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化妆品品牌。

    


      

  韩国有科丝美诗(COSMAX)、科玛(Kolmar)等大型化妆品ODM(生产和设计代工)企业,营造出个人也能轻松创立化妆品品牌的环境。韩国政府的统计显示,2019年韩国化妆品销售企业达到15707家,超过了5年前的3倍。

 

   

  由于韩国市场因少子老龄化加剧而增长乏力,加上中国市场低迷,爱茉莉和LG生活健康的股价比2021年夏季的高位下跌超过4成。能否脱离新兴企业林立、竞争激烈的中等价位市场,建立起与欧美企业比肩的品牌呢?韩国化妆品面临的课题十分艰巨。

    

  日本化妆品企业也调整在华战略

     

  资生堂在中国的销售减速,2021年4~6月中国销量同比增长29%,而7~9月仅同比增长2%。资生堂2022年2月将出售在中国经营的中档化妆品品牌,把经营资源集中到高档且利润率高的护肤化妆品。

      

  高丝由于2021财年(截至2021年12月)在中国增加了营销费用,整个化妆品业务的营业利润率降低。中国化妆品业务的营业利润率原来预测在20%以上,最终只有5%左右。高丝解释称“为了(在网购商战中)对抗竞争对手的攻势,增加了促销费用”。

    

  宝丽奥蜜思控股(POLA ORBIS HOLDINGS)将停止过度促销,转向提高品牌价值的战略。将不依靠降价来增加复购。

    

  日本各化妆品企业仍认为中国是潜力市场。为了避免与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并稳定盈利,需要区分实体店和网购的高效营销战略。在中国确保稳定收益可以说是日韩品牌共同面临的课题。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细川幸太郎 首尔、增田由贵 东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