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62)日本具有“前约优先文化”?
2017/06/05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上周在这个专栏讲述的是有关超额售票的问题。 在针对超额售票展开各种调查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词。那就是“约定”。
提到“约定”这个说法,有一个故事必将浮现在脑海中。那就是江户时代后期刊行的志怪小说《雨月物语》中的一篇,名为《菊花之约》。其内容是:
一位儒家学者与作为至交的武士相约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相见。在约定的九月九日当天,从早上就进行迎接朋友的准备,但不知为何,武士一直没有到来。
儒家学者感到很奇怪,到了深夜,武士终于出现。但总让人感觉样子有些奇怪。不但默默无语,而且更奇怪的是,给人以被风一吹就动的感觉,似乎没有实体。实际上,武士已经并非“阳世之人”。
由于一个事件而陷入敌手的武士被关在牢房中。虽然与朋友相约再会的九月九日日趋临近,但自己身在牢房之中,没办法取得联络。怎么办呢?打破与至交的约定是绝对不允许的。武士想起了“灵魂一日行千里”这个说法。如果是灵魂,就能去任何地方。于是,他自杀身亡,变为灵魂,履行了与朋友的承诺。
这是志怪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一直是深受日本人喜爱的故事,(有说法认为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明显体现出在日本人心目中“约定”的重要性。
约定关系到人与人的信义,不仅是日本,在中国也得到重视。但是,这种承诺往往发生冲突,令人感到头疼。在承诺发生冲突之际如何应对,将体现出个人差异和国民性,需要加以注意。
例如一位律师的例子。在法律咨询和上法庭等预约排得满满的时候,出现了必须紧急处理的案件。这在公务场合很常见,一般来说,经常采取根据紧急程度来调整日程安排这一方法。也就是说,“取消与先做好咨询预约的委托人的咨询预约,改为其他日期,先处理紧急案件”。
律师会优先处理紧急案件,但问题在于,“紧急程度的高低”由谁来判断这一点。被取消预约的人当然感到不高兴。“我也要进行重要的咨询,为什么优先处理其他事件?你是在小看我的事情吧”。
这种状况不仅是日本和中国,全世界都会发生。在承诺发生冲突之际,人们将如何加以应对呢?
一种方法是像前述律师那样,考虑“紧急程度的高低”,另一种方法则是采取“前约优先”原则。所谓前约优先指的是,只要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就以先约为重,避免因为后出现的事情而取消或更改前约。
前约优先,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需要勇气和决心。究其原因,是因为具有重要约定的日子很有可能出现可以被认为更加重要的约定。
墨菲定律具有如下的说法。
“It will start raining as soon as I start washing my car, except when I wash the car for the purpose of causing rain.”
“我一开始洗车就会下雨,除了我特别盼望借助下雨来洗车的时候”
以下的情况大概在全世界都是家常便饭。
“在答应和科长一起去喝酒的日子,接到部长的邀请”
“在和一直期待的朋友约好的日子,拼命完成工作,就在即将下班的时候,被上司叫住”
“在虽然不太感兴趣、但作为社会人情往来而约好与朋友就餐的日子,后来出现了非常想赴约的邀请”
“在约好与同性朋友相聚的日子,平时非常忙碌的恋人发出约会的邀请”
在这些情况下,是否真的能做到“先前约优先”呢?这将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人生观。询问日本人发现,似乎很多人不管是什么状况,都奉行“先前约优先”主义。其理由是,“承诺就是这种东西”,“关系到自己的为人信用”,“如果以先前约优先主义考虑事情,人生不会变得复杂”等等。
坚持先前约优先,还需要勇气。以前我曾有过下面的经历。约好和在工作上非常照顾我的人一起吃午餐。那家店已由对方预定好,我也非常期待,但到前一天的下午,突然出现了参加电视节目的邀请。我和对方是首次交往,因此不拒绝更有利于今后的工作。虽然左右为难,但结果还是取消了作为先前约的一起吃午餐。
对方爽快地答应我临时取消约定,但是,一想到在再次约好吃午餐的日子、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我就会产生胃痛的感觉。自那以后,我开始害怕取消约定,于是避免做“约定”。
美国有一个说法叫做,“First come, first served”。在日语中被翻译为“捷足先登”,但在中文中如何翻译呢?
在欧洲,约定承诺也得到重视。曾听以前在英国做生意的人表示,在英国,“先前约优先主义”非常彻底。过去的英国贵族在和“自己家里的佣人”约好吃晚餐的日子,即使有王族相关人士邀请吃晚宴,也会以作为前约的与佣人共进晚餐为先。能否具备这种程度的勇气,确实是一个疑问。
![]() |
青树明子 简历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亚太研究科硕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广东电台《东京流行音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京音乐广场》,《日语加油站》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在担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时代的中国》,《在北京开启新一轮的学生生活》,《请帮我起个日本名字》,《日中商务贸易摩擦》,《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钱包之内》等。译著《蜗居》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