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在一个险要的平衡点上
2014/12/15
![]() |
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 |
中国今年2月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哀悼日”,并从今年开始由国家举行哀悼仪式,此前一直由当地方政府举行。10时多南京全城拉响了约1分钟的防空警报,汽车鸣笛以表达哀悼之意。
在南京市中心的繁华商业街上,商业设施的大型屏幕直播了公祭仪式的情形。就职于当地企业的一位40岁的男性表示这将成为人们正面认识历史,不忘历史的契机。
一位中国的研究者表示,习近平如此在意历史是因为对民众对侵略历史的淡忘抱有危机感。战争幸存者趋于老龄化,历史资料也越来越少。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此举有唤起民众的爱国心,提高政权向心力的目的。
习近平还出席了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仪式。中国学者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了靖国神社。
不过,11月中日两国时隔3年实现了首脑会谈,习近平在13日的演讲中着眼改善中日关系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指出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历代领导层所倡导的中日友好的关键词。
上海的国际问题的研究者表示“历史是历史,外交是外交”。认为可以将两者分离开来。不过历史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友好氛围消失。明年将迎来二战胜利70周年,在历史问题上存在隔阂的中日关系正在一个险要的平衡点上……
(菅原透 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