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高涨折射出“美元一强”格局动摇

2023/05/10


      黄金的国际价格正在接近最高点。黄金上涨的暗流之下存在世界各国央行的“去美元化”行动。在俄乌冲突后,各国央行迅速增加黄金储备,还推进了向人民币等其它货币转移的行动。黄金的上涨反映出世界分裂的加深和“美元一强”货币体制的动摇。

 

       作为国际指标的纽约黄金期货价格目前明显上涨。5月4日一度涨至每盎司2085.4美元,逼近2020年8月创出的2089.2美元的历史最高点。由于美国的地区金融机构接连破产,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加强,将资金转移向代表性“安全资产”。

 

资料图(reuters)

 

      黄金稀缺性强,而且与股票、公司债和国债等不同、不受特定企业和国家的信用风险影响,由于这些特点而被视为安全资产。由于不产生分红和利息,在经济繁荣和利率上升的局面下黄金不易被选为投资对象,但在经济恶化和利率下降的局面下,投资价值提升。

 

       金价上涨势头加强是在3月中旬左右。在欧美金融动荡加剧和美国经济指标走弱的背景下,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将在近期停止加息的预期加强。

 

       不过,由于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而继续加息,美国目前的利率水平高于维持大规模货币宽松的2020年。日本市场风险顾问公司(Market Risk Advisory)共同代表新村直弘指出,“目前的金价已大幅高于按以往利率水平计算出的理论值”。

 

       目前金价走高程度难以通过利率水平去解释,这种情况的背后是全球央行购买黄金的举动。日本市场策略研究所(Market Strategy Institute)的代表龟井幸一郎针对央行的行动指出,“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心,为了外汇储备资产的长期保值,正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度,同时提高黄金的比例”。

 

       国际调查机构世界黄金协会(WGC)的数据显示,2022年央行的净买入量(购买量减去出售量后得出的数值)达到1135吨,创出有可比数据的195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5日公布的2023年1~3月的黄金买入量也达到228.4吨,创出2010年以来1~3月数据的历史新高,维持高水平买入。

 

       央行作为黄金的买家而提高存在感始于雷曼危机后的2010年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外汇储备构成(不含黄金)显示,2000年前后曾超过7成的美元比率到2022年底降至58%,创出历史新低。除了黄金以外,向人民币等转移的趋势扩大,“去美元化趋势明显”,SMBC日兴证券的丸山义正表示。

 


       随着美元比率下降,黄金占新兴市场国家央行的外汇储备的比例正在上升。世界黄金协会表示,截至1~3月,中国的黄金比例为3.9%,相比10年前增加2.4个百分点。土耳其大幅增加28.8个百分点,达到34.1%。

 

 

       当前中国在积极买入黄金。中国人民银行(央行)4月上旬表示,截至3月的黄金储备规模合计约为2068吨,过去5个月增持了逾100吨黄金。

 

       有分析认为,2022年买入黄金的趋势加强,是各国摆脱“对美元依赖”的一环。俄乌冲突后的经济制裁令俄罗斯被排除在美元结算网之外,以此为契机,“与美国保持距离的国家为了防范万一的制裁风险,将资产转移至黄金”,日生基础研究所的高级经济学家上野刚志表示。

 

       中国在与巴西和沙特阿拉伯等资源出口国的交易中引进不使用美元的结算。此举也透露出挑战以美元为中心的现有货币主导权、在遭受西方制裁的情况下也确保资源稳定的意图。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浜美佐、佐伯辽、松元桃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