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向2纳米半导体迈出一步

2023/06/13


      为了推动新一代半导体的国产化,日本和美国已经开始合作。日本Rapidus向美国IBM派遣了100名技术人员。目标是掌握电路线宽2纳米的时代所需的GAA(全环绕栅极)技术。在技术变革之际,日本押上了重振半导体的命运。

  

       2纳米半导体的处理性能被认为比3纳米提高10%。耗电量能降低2~3成,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包括智能手机的电池续航时间变长等。而在支撑人工智能(AI)和自动驾驶的进步方面,2纳米半导体的实现也受到期待。

 

 

       美国东部纽约州建有IBM的半导体研究设施奥尔巴尼纳米技术中心(Albany Nanotech Complex)。在这里,“日本的优秀人才和身在海外的日本技术人员开始汇聚”,IBM主管研究开发的高级副总裁达里奥·吉尔表示。

 

       Rapidus于202212月与IBM针对转移IBM2纳米技术达成合作。IBM2021年在全球率先试制出2纳米半导体,Rapidus支付授权费,向IBM学习技术。4月派出了第一批人员。

 

       人类所能掌握的最难的技术之一

 

       Rapidus正在加紧招聘技术人员。瞄准日本在半导体领域具有一定存在感的1990~2000年代前半期在大型电子企业从事开发的人才等。但是,掌握2纳米技术并非易事。

 

       达里奥·吉尔表示,“制造时需要原子级的控制。表面加工、光刻、晶体管成型和性能控制等均需达到无与伦比的精度。这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难的技术之一”。

 

IBM高级副总裁达里奥·吉尔

 

       Rapidus将于20254月在北海道千岁市设立试制生产线。如果其准备工作取得进展,将在纽约和北海道同步推进各种开发。达里奥·吉尔表示,“重点是能否提高生产率”,强调一大目标是成功实现Rapidus力争2027年启动的量产。

 

       对于已经开始的合作,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日本经济产业省4月表明向Rapidus追加2600亿日元的补贴,列举了向IBM派遣人员的主要用途。

 

       日本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为重振半导体而采取行动,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安全保障。当前正处于技术的过渡期,存在施展拳脚的机会。

 


       半导体的晶体管(元件)是长的,一直采用平面型结构。从过去约10年的尖端产品来看,自从美国英特尔在22纳米半导体上采用“FinFET结构”以来,就一直采用这种结构。台积电(TSMC2022年底开始量产的3纳米半导体也采用FinFET结构。但是,如果低于2纳米,就不得不改变元件结构。原因是现有结构难以进一步提高性能。

 

       半导体借助通电时打开、不通电时关断等方式来进行计算。由被称为栅极(gate)的调节阀来控制是否通电。FinFET结构是在电流通道的四个侧面中,栅极堵住三个方向。

 

 

       随着半导体的微细化,栅极也会变得细小,控制能力减弱。如果比2纳米半导体更小,没有以栅极堵住的地方的电流泄漏将增加。这样会浪费电力,难以提高节能性能。而“全环绕栅极”则是将四个方向都用栅极围起来,以防止泄漏。

 

       IBM留下的研发部门

 

       IBM在2015年因亏损而出售了半导体制造部门。为什么现在却成了Rapidus的领路人呢?其背景在于,IBM为了强化服务器等的竞争力,留下了研发部门。

 

       实际上,IBM2010年代后半期的5年里投入30亿美元,持续开发最尖端半导体。这成为目前的盈利来源云业务等的基础,IBM像重视量子计算机和AI等那样,同等地重视半导体。IBM研究部门的副总裁穆克什·哈雷(Mukesh Khare)表示,“最尖端半导体对IBM的基础设施业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接手其制造部门的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于20234月起诉IBM,称其在出售后继续不当使用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不过,熟悉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日本律师一色太郎表示,“作出判决至少需要2~3年”,在此基础上表示“技术日趋错综复杂,证明格罗方德说法的难度很大”。

 

       企业正在等待2纳米半导体问世。日本Preferred Networks正在开发自主半导体,以实现高性能的人工智能。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西川彻针对Rapidus表示期待称,“似乎能够灵活地定制(半导体),非常感兴趣”。

 

       要想实现实用化,Rapidus需要克服很大障碍。举例而言,如果Rapidus不能为使用半导体的企业充实支持电路设计的功能,就无法顺利获得订单。此外,确保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刚刚开始的与IBM的合作只是漫长道路上的一步。

 

       在微细化竞争中被甩开的日本企业

 

       半导体的集成度每2年翻一番。使这一“摩尔定律”成立的是微细化技术。不过,过去20年需要原子级的制造技术,实现这一目标的投资已膨胀至以万亿日元为单位的水平。目前,运行最先进生产线的企业实际上只有两家。Rapidus面临一场残酷的比赛。

 


       半导体是在芯片上集成相当于电信号“开关”的晶体管,以低价格提供较高的运算能力。英特尔1971年为计算器开发的芯片配备了2300个晶体管。而现在,苹果“iPhone14”搭载的芯片的晶体管数量达到160亿。

 

       推动晶体管集成的是微细化。1971年处于微米(微米为100万分之1米)级的微细化技术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到纳米级。与此同时,技术革新面临的壁垒也越来越高。

  

尖端半导体需要先进的生产线(照片由ASML提供)

 

       以EUV光刻设备为代表,尖端半导体需要建设先进的生产线。

 

       随着微细化竞争的激化,业内企业也迅速被淘汰。法国调查公司Yole的统计显示,截至2002~2003年,涉足当时最先进的电路线宽130纳米的半导体的企业共有26家,其中包括10家日企。而到2010~2012年,涉足28~32纳米的企业总数减少至10家,日本企业实质上已经掉队。

 

 

       2020~2022年涉足5~7纳米的企业只有台积电、三星电子和英特尔这3家。成功量产3纳米半导体的则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落后的英特尔提出了“到2025年重新夺回领导地位”(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的目标,正在迅速涉足尖端半导体的制造。

 

       1纳米的研发也已开始

 

       持续进行尖端开发的技术障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半导体元件的知识。即使提高晶体管的集成度,如果功耗增加或处理速度降低,也不能说提高了作为“运算装置”的性能。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更新形成晶体管的材料,还要有全环绕栅极这样的新结构。

 

       当前,采用全环绕栅极的量产半导体的制造取得进展,着眼于1纳米的新型晶体管结构的开发已经启动。目前正在讨论的“CFET”采用更为复杂的结构,在上下方向堆叠晶体管。如果不愿意在研发方面投入资源,就无法跟上新一代技术的发展。

 

       此外,制造流程的技术也变得更加重要。即使掌握可发挥高性能的晶体管结构和微细化技术,如果无法高效地生产没有缺陷的产品,就无法提高收益。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线的成品率将决定胜负。

 

       除了承担电路形成核心作用的光刻设备之外,与制造相关的各种技术和经验的磨合也是关键。IBM的达里奥·吉尔指出,“这正是与实验室的不同之处,世界上能够做到的企业寥寥无几”。

 

       台积电在这种量产技术上具备优势。该公司为苹果等大客户提供高科技产品,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虽然三星电子在技术方面与台积电展开竞争,包括在3纳米半导体上率先将全环绕栅极结构引入量产制程中,但苦于无法提高成品率。

 

       开发设备和制程的技术、确立量产工序所需的经营资源正在不断膨胀。从处于领先地位的台积电来看,研发费用2022年达到54.72亿美元,在10年间增至约4倍,投资现金流达到399亿美元,超过4倍。

 

       在半导体产业,也有很多企业凭借成熟的技术确保高利润。涉足以45~130纳米为主的半导体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2022财年(截至202212月)的净利润率高达43.7%,接近台积电(44.9%)。此外,日本的瑞萨电子也以MCU(微控制器)和模拟半导体为主业,实现了V型复苏。

 

       在推动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不断发展方面,日本也需要建立制造最先进半导体的基础,这是日本产业界、政府和学界的共同想法。不过,投资竞争激烈,除了官方之外,还需要从民间筹集资金。熟练掌握尖端技术,打造生产率高的生产线,构建盈利能力高的经营模式——对Rapidus来说,这一切都是挑战。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大越优树、江口良辅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