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东南亚掀起特斯拉招商大战

2024/01/18


      印度和东南亚的各国政府正在为吸引美国纯电动汽车(EV)巨头特斯拉的整车工厂而展开激烈竞争。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特斯拉也希望降低其亚洲业务中对于中国的依赖。以此为东风,各国领导人纷纷向特拉斯CEO埃隆·马斯克送出秋波。谁赢得招商大战,将为国家的EV产业振兴注入活力。

  

特斯拉在泰国也具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2023年6月在曼谷举行的展会)

  

      印度总理莫迪2023年6月在美国纽约与马斯克会谈。双方被认为是就引进整车工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之前的5月前后,有报道称特斯拉高管访问印度,就特斯拉进入印度相关与印度政府进行了磋商。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等表示,在6月的首脑会谈中,“针对电动移动出行和快速扩大的商业航天领域等,推动探索在印度的投资机会”。马斯克在与莫迪举行会谈后也表示,“坚信将进入印度”。2023年11月,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Piyush Goyal)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特斯拉工厂等,不断向全世界传递印度是投资目的地中的最有力候选这一信号。

   

  

      自特斯拉2021年1月在印度成立公司一事曝光以来,特斯拉进驻印度的相关事宜一直被谈论。印度新车销量在2022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市场。

  

      对于提出“印度制造”这一制造业振兴政策的莫迪政权来说,能否创造出与不断增长的人口相适应的就业岗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EV产业如果发展起来,还有可能成为解决大气污染和原油进口贸易逆差的对策,因此招商活动日趋积极。

  

      吸引特斯拉进驻的浪潮也扩大至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2022年5月访问美国得克萨斯州,与马斯克就建设EV工厂进行了直接谈判。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用于车载电池的镍等矿山资源,对此马斯克也回应称“具有很大的可能性(潜力),希望紧密合作”。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2023年7月与马斯克举行了线上会议,就投资计划等进行了讨论。泰国总理赛塔·他威信也于同年9月联合国大会召开之际访问美国,与马斯克举行了会谈。随后不久便传出发言称,“期待来自包括特斯拉在内的美国企业的总额50亿美元投资”。有观点认为泰国在招商方面领先一步。11月下旬,特斯拉高管也访问了泰国。

  

      当前“吸引特斯拉进驻”之所以变得明显,是因为全球范围内的脱碳化浪潮已经开始从欧美和中国扩大到印度和东南亚。战略咨询巨头理特咨询公司(Arthur D.Little)的合伙人内田博教指出,“特斯拉是EV领域的先锋,拥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相比中国EV巨头比亚迪来说,吸引特斯拉将会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

  


      特斯拉方面也具有进驻印度和东南亚的想法。围绕EV,美国计划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目前,特斯拉在中国上海的工厂年产约95万辆,占到其全球产能的4成,是特斯拉最大的工厂。上海工厂除承担主力车型“Model Y”和“Model 3”的生产之外,还是对泰国和日本等的出口基地。

  

      特斯拉正在运行的乘用车工厂有美国的2家,中国上海和德国柏林各一家。此外,2023年还宣布在墨西哥建厂。如果加上印度和东南亚,将成为仅次于上海工厂之后的亚洲第2大基地。如果特斯拉构建成世界五极的生产体制,将会取得更好的平衡。对于特斯拉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不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

  

      与此同时,与比亚迪等中国EV巨头的激烈竞争,也是使得特斯拉希望进驻印度和东南亚的背景原因。除EV外,比亚迪还在包括插电混动车型(PHV)在内的全球销量上超过了特斯拉。即使仅看EV的数据,2023年10~12月比亚迪也首次超越特斯拉。比亚迪在中国销售占比90%。特斯拉虽然没有公布各地区的销量,但其市场横跨美国、欧洲和中国。如果仅限于中国,特斯拉的销量将进一步减少。

  

      在泰国,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中国企业占据了EV市场整体的80%。汽车专业媒体“泰国Auto Life”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全年的EV市场份额来看,比亚迪以40%位居首位,达到特斯拉(11%)的近4倍。而在印度,当地大企业塔塔汽车等也在EV领域领先。

  

      印度媒体有报道称,印度政府和特斯拉的谈判取得进展,预计最早将于2024年决定正式进驻。另有观点认为,产能最多将达到50万辆左右。对于希望首先以进口形式进行销售的特斯拉同时要求的下调EV进口关税,印度政府也正在考虑作出让步。在招商大战中,印度似乎领先一步。

  

      理特咨询公司的内田指出,“在印度和东南亚,EV是关系到国家战略的核心主题。特斯拉不能仅凭市场和产业的成熟度方面来判断哪个国家占优势,还应当有地缘政治上的考量”。看来针对特斯拉的招商拉锯战还将继续下去。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赤间建哉 曼谷、花田亮辅 孟买、堀田隆文 纽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