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要改变在中国市场“一家独输”局面

2018/05/02


       德国高档车企业奥迪将重振在华业务。奥迪将在2022年之前在中国推出10款SUV。此外,还将与合资生产奥迪车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成立新的合资销售公司。由于与另一家中国企业的合资生产和销售,与一汽的关系出现恶化,奥迪2017年陷入了“一家独输”的状态。今后将修复与一汽的关系,巩固重要市场。

 

奥迪的财报发布会安排了中文同传(3月,德国英戈尔施塔特)

 

       奥迪曾在1988年作为高档车企第一个在中国启动本地化生产。目前通过母公司德国大众和一汽的合资公司生产6个车型。

 

       在新推出的10款SUV中,7个车型将通过上述合资公司生产,进行本地化生产的车型数量将增至2倍以上。此外,据悉10个车型中有4个为纯电动汽车(EV),全部实现本地化生产。

 

       奥迪在华销量中SUV所占的比率逐年上升,2017年超过4成。6月奥迪将在上海全球首发旗舰SUV“Q8”,同时小型SUV“Q2”和主力车型“Q5”也将在中国市场专用车型上加入车厢宽阔的长轴距性能。

 

       对于奥迪来说,中国是占其全球销量约1/3的最重要市场。在中国高档车市场扩大的背景下,奥迪2017年销量为59.7万台,仅比2016年增长1.1%。奥迪的首位宝座让给了增长27%的德国戴姆勒的“梅赛德斯·奔驰”(包括smart),同时,增长15%的德国宝马也紧追不放。

 

 

       奥迪“一家独输”的背后是与一汽的关系恶化。为了提振增长放缓的在华销售,2016年秋季,奥迪和与大众建有合资公司的上海汽车集团就启动在华生产和销售达成协议。

 

       不过,一汽和上汽均为大型国有企业,存在竞争关系。奥迪的销售提振举措招致一汽旗下专卖店的强烈反对,甚至发展为抵制运动。结果,奥迪2017年1~6月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比上年同期下降12%。

 


       奥迪对此加以反思,相继推出了重视与一汽关系的举措。3月双方就成立2家新合资公司签署了备忘录。其中,1家是销售合资公司,作为一汽大众的子公司设立,将转移奥迪的销售功能。另1家则涉足移动出行服务和数字服务,将在该合资公司的主导下,拓展名为“Audi on demand”的可选择多个车型的汽车共享服务等。

 

       在3月中旬的财报发布会上,奥迪董事长鲁伯特·施泰德(Rupert Stadler)强调称,“将重建与一汽的关系”。在提及与上汽的合资时仅表示,“继续展开建设性讨论”。

 

       2025年之前推出20款可充电车型

 

       电动化是与重振中国业务并列的奥迪战略支柱。奥迪要在2025年之前推出约20款可充电车型,其中半数以上是纯电动汽车(EV),其余则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奥迪将应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规定和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首先将在2018年夏季推出在布鲁塞尔工厂生产的纯电动款SUV“e-tron”。该车型具备快速充电30分钟左右可续航约500公里的功能。在德国售价为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2万元)。目前,在已经开始接受预订的挪威获得了3700辆订单。

 

奥迪以“e-tron”为开端,强化纯电动车战略(3月日内瓦国际车展)

 

       奥迪还计划在2019年推出混合车型(轿跑SUV)“e-tron Sportback”,2020年推出电动跑车“e-tron GT”。“e-tron GT”将在德国的内卡苏尔姆工厂生产。通过与同为德国大众旗下的保时捷共享纯电动汽车设计,将降低约合数百亿日元的成本。

 

       尤其是为了达到欧盟出台的到2021年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95克/公里以下的规定,当务之急是要迅速开发电动汽车。奥迪2017年的排放量为127克,距此规定仍有差距。由于柴油汽车的减少和SUV的增加,与2016年相比排放量略有增加。

 

       奥迪董事长施泰德强调,“不考虑(因无法达到规定而)支付罚金的选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