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荡会“按两遍铃”,日本有风险
2023/05/12
永井洋一:《邮差总按两遍铃》是1930年代的冷硬派(Hard-Boiled)小说的不朽之作。并非由于其作者和2008年陷入经营危机的美国证券巨头贝尔斯登当时的经营者的名字一模一样才这么说,但金融动荡也会按两遍铃。第二遍铃意味着决定性的消息。
第一次按响门铃是2007年8月的“巴黎银行危机(Paribas Shock)”。7个月后,贝尔斯登决定卖身给美国银行巨头摩根大通,又过了半年,雷曼危机爆发。
危机的脚步现在也如出一辙。第一次按响门铃是2022年9月英国国债暴跌的“特拉斯冲击(Truss Shock)”。大约半年后,美国的地方银行相继破产。在瑞士,金融巨头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被同行瑞银集团(UBS)收购。显示金融动荡程度的“美国金融压力指数”描绘的轨迹与2008年相似。
与当时不同的是,现在不存在隐匿风险的证券化商品造成的混乱。但不分古今中外,以短期融资支撑长期固定利率投资的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受到加息的直接冲击,信用紧缩导致经济恶化、不良债权膨胀这一模式属于金融动荡时的常态。
今后的焦点主要有2个。第1是美国国债。如果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问题陷入僵局、延后偿还本息,有可能陷入严重混乱。
掌握关键的是个人。在去年1年里,个人净取出了8130亿美元定期存款(包括储蓄存款),净买入1.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两项数据均遥遥领先,创出历史新高。
从过去的行动来看,美国的个人并不擅长事先预测利空因素。目前,从存款中转走资金的趋势仍在持续。如果美国的债务违约风险上升,以此为契机将转为恐慌性抛售国债,美国长期利率飙升的可能性不容小觑。
相反,如果从存款转向国债的趋势不改变,有可能会引发政府从民间抢走资金的“挤出效应”,从而加剧信用紧缩。
第2个焦点是金融监管不到位的对冲基金和投资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基金的资产和负债明显错配,而且在压力期很难准确评估并出售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这将增加投资者挤兑的可能性”。欧洲中央银行(ECB) 4月敲响了警钟。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数据显示,全球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持有的金融资产高达240万亿美元,远高于民营银行的180万亿美元。
“尽管美欧金融的不确定性增加,但我国依然健康且强健”。日本央行在4月的金融系统报告中充满自信。但贪婪的手将伸向这样自信的日本。
硅谷银行(REUTERS)
据悉,海外投资者抛售的外国银行AT1债券(资本性证券)被打包后大量流入日本国内。零利率长期化导致风险意识已经麻痹的日本是金融动荡之际的最后乐园。海外银行家十分关注日本。
日本Total Asset Design的寺本名保美断言,“最大的风险是所有人都变得意识不到利率会上升”。由于日本银行(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弊端,日本市场与其它国家相比要脆弱得多,不能掉以轻心。
东京海上资产管理公司的平山贤一关注黄金与股价的关系。其表示,“如果以10年为单位来观察股票,即使没有暴跌,也会因为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而缩水”。用摩根大通的股价除以黄金价格的“黄金计价股价”跌到2007年夏季前后的水平。这似乎是金融机构对未来敲响的警钟。
本文作者为日经QUICK新闻编辑委员 永井洋一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