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重演的金融危机是否同一张脸?
2023/04/12
藤井彰夫:以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SVB)破产为开端的金融危机波及欧洲,日美欧的中央银行被迫采取注入美元资金等紧急措施。
在全球化取得进展的最近30年里一次又一次出现类似情形。
(1)危机通常从小问题开始。
“硅谷银行在流动性和利率变动方面存在巨大风险。这是一个固有问题,并非源自整个银行体系的脆弱”(美联储主席鲍威尔、3月22日的记者会)
“次贷问题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有限,不会对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造成巨大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7年5月的演讲)
![]() |
硅谷银行的破产动摇了金融系统(REUTERS) |
“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本身也具有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的能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严重困境不会招致整个日本金融系统的动荡(日本央行总裁三重野康、1992年7月的记者会)
危机在最初都是从一个小伤口开始。2008年雷曼危机的开端是次贷的“有限”问题,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危机最初也出现在银行相关的一系列非银行金融机构。
(2)存款全额保护的交锋
“并未考虑或讨论对于银行存款的全面保险或担保”(3月22日、美国参议院听证会)
“我们准备为保护存款而采取进一步措施”(3月23日、美国众议院听证会)
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的言论摇摆不定。对于超出存款保险上限的大额存款占到9成的硅谷银行的存款,本次按特例实施了全额保护,但对于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存款全面保护仍持谨慎态度。
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也曾出现类似的讨论。1994年12月,东京都的“东京协和”和“安全”这2家信用组合破产。日本银行(央行)携手民间设立了共同出资的接盘银行,对大额存款也进行了全额保护。
日本银行的时任总裁松下康雄针对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表示,“金融系统面临着引发存款人的动摇、不良债权问题等战后最大的困难,强烈担忧金融系统的稳定出现动摇”。
但是,对于进行无序放贷的信用组合的大额存款人提供保护,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对。日本银行的政策犹豫不决,经过犹如“打地鼠”一样的破产处理,完成有时限的存款全面保护的法律修订已到了1996年。
(3)公共资金的魔咒
“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要反复重申。不应由纳税人承担”(美国总统拜登、3月13日的演讲)
拜登总统强调称,不会对硅谷银行破产处理动用税金。可能是忌惮“政府拯救硅谷的富裕储户”这一批评。为处理金融破产而动用公共资金是一段混乱的历史。
在日本,作为大型银行别动队的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的不良债权增加,1995年底对其的损失处理动用了公共资金,引起了国民的愤怒。动用公共资金成为禁忌,在1997年山一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之前,动用公共的做法一直被冻结。
![]() |
在美国的上次金融危机中,动用公共资金的讨论也是在雷曼破产、危机波及全球之后才开始。
避免动用公共资金的当局只剩下2个手段。即由中央银行进行资金周转支援、捐赠和救助性并购等民间支援。针对前者,美联储设定了新的紧急融资额度。关于后者,美国中型银行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获得了11家大银行的存款支援,地方银行的救助性并购也已敲定。在欧洲,瑞士信贷集团也在政府的指导下获得瑞银集团(UBS)的救助性并购。
历史似乎会重演,但目前的这次危机也有不同于以往的情况。即(1)货币政策和物价环境;(2)全球化的异变;(3)数字化取得进展这3点。
在过去的30年里,每当发生金融危机,中央银行都通过货币宽松加以应对。但这次正处在与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战斗之中。在硅谷银行破产之后,欧美维持了加息。
全球化带来的物价和利率稳定在低位的“大稳健(The Great Moderation)”时代已经结束,正在迎来以低利率为前提的商业活动开始行不通的新局面。英国英格兰银行(央行)前行长默文・金恩(Mervyn King)3月23日在东京发表演讲时,使用了“大调价”(Great Repricing)这个说法,敲响了警钟。
由于中美对立和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合作也岌岌可危。2008年雷曼危机时,创建了G20峰会,中国和俄罗斯也加入了合作行列,但在分裂的当今世界,这是无法期待的。
此外,数字化在为金融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危机。“数字银行挤兑(Digital Bank Run)”。硅谷银行经营恶化的消息通过推特等社交网站扩散,存款外流规模仅1天就超过5万亿日元。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当局应对不力,表示“存款流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改变规定和监督”。
类似的危机也潜伏着新的风险。这次市场的动荡暂时平息,但是否成功遏制了危机?要给出答案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藤井彰夫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