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参加IPEF的如意算盘

2022/07/04


      高桥彻:美国构建了新的经济圈构想“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亚洲的13个国家成为创始成员。作为美国同盟国的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自不必说,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有7个国家参加。令人意外的是印度的加入。在莫迪政权下,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日趋突出。该如何看印度的利害得失?

 

  

      印度参加的消息传到日本政府是在5月19日。那是美国总统拜登首次访日、宣布创建IPEF的4天之前。“这是积极的惊喜,原来我们就希望印度参加,没想到竟然第1批加入了”,日本经济产业省相关人士表示。

 

      背景是印度3年前的痛苦记忆。2019年11月,16个国家参与的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持续7年的谈判终于迎来收尾阶段,但印度在最终关头退出。由于印度的临阵退出,整体谈判又推迟了1年。在印度缺席的情况下,协定终于在2022年1月生效。

 

      在参加RCEP的15个国家中,11国与IPEF重叠。放弃前者的印度为何要参加后者呢?观察印度的贸易结构,即可见到真章。

 

      从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来看,自2013年度(2013年4月~2014年3月)起的5年是中国。随后,2018~2019年度为美国,2020年度为中国,2021年度为美国,首位反复易主,但形成对照的是印度的贸易收支。对美持续为顺差,对华则是持续逆差,上年度对美是顺差328亿美元,对中国是逆差729亿美元,均创出历史新高。

 

      印度的贸易逆差已经膨胀到了1900亿美元,要想改变状况,希望减少来自中国的进口,以及增加对美国的出口。这是退出以中国为核心的RCEP、转而参加美国主导的IPEF的最主要理由,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东盟。

 

      印度的对华占逆差整体的近4成,但对东盟的逆差也达到257亿美元,占逾1成,仅次于中国。此前在与泰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中,为了尽早取得成果,印度率先撤销了约80种商品的关税,结果导致进口激增,国内企业出现经营破产。在这种心理阴影的笼罩下,印度最终未与泰国签署自贸协定,2010年生效的与东盟的多边自贸协定的自由化率也仅为约77%,处于较低水平。印度之所以退出提高自由化率的RCEP,除了中国因素之外,也不愿看到来自东盟的进口增加。

 

      不过,印度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逆差占整体的65%,与IPEF成员国仅为10%。即使参加IPEF导致对东盟的逆差增加,也能借助对美顺差的扩大充分抵消,这或许就是印度的如意算盘。


 

      不仅是“数量”,“质量”的差异也不容忽视。IPEF并不伴随美国市场的开放,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也不会要求印度进行市场开放。此外,IPEF分别以贸易、供应链、基础设施和脱碳化、税收和反腐这4个支柱推进谈判,从率先达成协议的领域开始落实。还可能在特定领域签署协议,印度应该十分关注供应链和基础设施,是很容易参加的框架。

   

在“Quad”首脑会议之前拍摄纪念照的(右起)印度总理莫迪、日本首相岸田、美国总统拜登、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5月24日上午,日本首相官邸)

  

      拥有14亿人口、属于民主主义阵营的印度的参加,对于IPEF来说,在构建排除中国的经济圈这一色彩上意义重大。不过,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做好了准备,“回想起RCEP谈判,今后应该会很难”。因为谈判没有相互妥协就无法推进,但在RCEP参加国之间,多次出现“怎么又是印度”的声音,印度的固执态度十分明显。

 

      印度在退出RCEP后,为了避免孤立于国际经济,与阿联酋和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定。不过,执政党印度人民党的经济意识形态至今仍是“国产优先”,莫迪政府提出了自主经济圈的构想。印度和印太地区的经济圈能否相互妥协?IPEF谈判将带着困难出发。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高桥彻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