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众百货商场这样没落
2022/02/24
田中阳:运营7-11便利店的日本柒和伊控股(Seven&I Holdings)2006年以超过200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崇光·西武百货(当时是Millennium Retailing)。崇光·西武百货曾试图借助通过便利店积累的经营管理方法东山再起,但如今却正被柒和伊控股剥离。崇光·西武百货为何没能重新站起来?原因在于整个日本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舞台之一
有一个词象征着1970年左右开始的日本消费社会,那就是“一亿总中流”。当时日本大部分国民都有乘着经济快速发展的上升趋势、迈向中流阶层的意识。其中一个舞台就是百货商场,崇光和西武百货积极开店。怎么才能快速向地方介绍东京都心的流行趋势呢?那就是对富裕的渴望。崇光和西武满足了这种期待。当时的时代还被称作大众消费社会。
中流=大众,这种定位对于百货商场的增长不可或缺,新参与者崇光和西武百货参与了地方和郊区的再开发等。1970年代,西武百货在宇都宫(栃木县)、高槻(大阪府)和大津(滋贺县)开店,1980年代在八尾(大阪府)及所泽(埼玉县)等地开店。1980年代后半期,整个集团实现了销售额日本第一(1.1万亿日元左右)。
![]() |
西武百货池袋总店(东京都丰岛区) |
有一段时期,担任西武百货社长的日本世存集团(SAISON GROUP)代表堤清二喜欢用“大众”一词。因为在学生时代立志变革社会的堤清二认为,通过拉拢大众,就能改变社会。
崇光百货也不甘示弱。1970年代,崇光百货在柏(千叶县)、札幌(北海道)、黑崎(福冈县)开店,1980年代在船桥(千叶县)、横滨(神奈川县)及大宫(埼玉县)等地开店。在东京圈,崇光百货致力于在环状连接千叶、埼玉、东京、神奈川的16号国道沿线开店,并命名为彩虹作战。1991年度,整个集团销售额达到约1.4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一。
泡沫经济破裂成为转折点
但日本泡沫破灭后,过高的负债困扰着两家企业,崇光百货于2000年被迫进行法律重组(民事再生法),西武百货于2003年被迫进行私下重组。无序经营给两家企业带来最后一击,而仅靠企业努力无法改变的是民众的生活水平。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期,日本家庭收入(中间值)约为550万日元,而到2018年下降到了437万日元。作为百货商场客户主体的中间阶层及大众减少。也就是大众市场的瓦解。日本社会的浮沉与崇光·西武百货的盛衰轨迹重叠。
如果将2008年度百货商场业务的销售额看作100,那么2020年度的崇光·西武百货就是42,三越伊势丹控股是57,高岛屋是65,日本全国百货商场整体为58。
![]() |
崇光·西武百货与大型竞争对手的差异在于富裕阶层客户基础的差距。大型竞争对手的珠宝饰品及美术品等的销售占比高。即使在新冠疫情下,入境(访日游客)消费蒸发,富裕阶层仍在购买珠宝饰品等。
三越伊势丹控股的社长细谷敏幸表示“要从大众转向(富裕阶层的)个人”,运营大丸和松坂屋的J.FRONT RETAILING在中期经营计划中提出强化以富裕阶层为对象的外商部门。崇光·西武百货也想要争夺富裕阶层,但由于过去一直以大众为核心建立商业模式,富裕阶层的客户基础很小。
在管理层出身于便利店的柒和伊控股,没有人熟悉富裕阶层。一家奢侈品品牌一把手记得柒和伊控股高管曾经说过,“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销售奢侈品”。这位一把手当时就感觉到,“崇光·西武百货的出售只是时间问题”。
新冠疫情无疑加快了决定出售崇光·西武百货的时间。百货商场及超市行业有种魔咒。那就是企业一旦跌下日本第一的神坛,再也不会梅开二度。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田中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