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储备打破了消费国与产油国的共识

2021/11/25


      松尾博文:对于日本、美国、中国和印度等联合释放储备原油,不仅要关注释放能否产生抑制价格的效果,还需要关注释放产生的影响。因为这相当于宣告产油国和消费国的蜜月终结,当前已经跨过了危险的一线。

  

沙特阿美的油田(Reuters)

  

      原油价格突破70美元/桶,徘徊在7年来新高。美国主导的储备释放还有中国和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费国参加。原油价格走高对于疫情下的经济复苏造成沉重负担,是分裂的世界也能达成妥协的共同课题。

 

      无法重复使用的储备释放

 

      不过,储备不是为了干预市场的手段。释放也不能重复使用。储备制度下的储备量也并不是为了稳定原油价格制定的。

 

      国际能源署(IEA)前署长田中伸男在2016年的采访中表示,在国际能源署主导下建立储备制度,“是为了给非常时期赢得时间”。背后的逻辑是“在产油国禁运或自然灾害导致的断供之际,只要能坚持数十天、数个月,就能渡过难关”。

 

      在田中担任署长的2011年,鉴于产油国利比亚的混乱,国际能源署实施了联合释放,但2008年在原油价格创出14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价时并未释放。田中回顾称,“直到最后关头还在讨论。之所以没有释放,是因为油价上涨背后存在中国增长、需求激增这一结构性因素”。

 

      此次,美国主导的释放反映出了消费国和产油国之间加剧的裂痕。

 

      11月4日,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及未加盟的俄罗斯等组建的欧佩克+的部长级会议以短短30分钟结束。


 

      在国内因汽油价格走高而面临批评的美国总统拜登正在敦促产油国增产,但欧佩克+方面的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认为,石油需求“依然受到德尔塔型病毒的压制”,并未接受。

 

      同一时间在英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上,要求采取进一步脱碳化措施的讨论取得进展。为应对石油供给中断而成立的国际能源署提出,“实现净零排放 (carbon zero)已不需要开发新的油田和天然气田”。

 

      沙特一直发挥市场调节阀的作用

 

      沙特阿拉伯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表示,不需要新增投资这一论调“是爱乐之城(La La Land,英文有梦幻之地的含义)”,通过音乐剧电影的片名讽刺该论调脱离现实。

 

      因疫情而大幅减少的石油需求预计2022年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单日需求量将恢复到1亿桶。另一方面,由于对脱碳化的关注度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上游投资在这6年减少了一半。

 

      在11月召开的“世界经营者会议(日本经济新闻社等主办)”上,沙特国营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总裁兼CEO阿敏·纳赛尔(Amin Nasser)登台发言,称“只需飞机燃料需求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就能消耗完全球原油的剩余产能。油田增强产能需要57年的时间”,对投资减少的现状表示担忧。

 

      页岩油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目前,尽管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但产量恢复却十分缓慢。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位官员指出,“之前美国通过增加页岩油产量夺取了石油市场的主导权,现在已经被沙特、俄罗斯夺回”。

 

      当前的油价高企,说明脱碳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产油国与消费国的对立日益尖锐,另一方面,消费国依赖于发言权增大的沙特和俄罗斯,这一实情正在显现出来。此次释放原油储备可能会造成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裂隙扩大,招致产油国的反对。

 

      1973年发生第1次石油危机时主导石油战略的沙特石油部长亚马尼曾经说过:“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没了石头,而是因为可代替石头的技术问世。石油也是如此”。

 

      从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来看,亚马尼认为,寻找产油国和消费国都能接受的价格水平,可以让石油时代延长。自那以后,沙特不再把石油当作武器使用,而是为了用尽最后一滴资源而尽心尽力地当好市场协调员。

 

      脱碳潮流不会倒行逆施。但石油需求不会突然减为零,而是历经漫长的时间逐渐减少。寻找产油国和消费国都能接受的价格水平是一个不成文的共识,打破这样的共识,可能会成为全球在脱碳化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松尾博文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