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辈出的日本缘何留不住人才?

2021/10/21


      吉川和辉:25岁左右时赴美的真锅淑郎是气候模型研究的开拓者,取得了世界闻名的成就,虽然1997年他曾到日本政府旗下的研究机构工作,但约4年后又重新返回美国。大约20年前发生的真锅这样的“高端人才”重新“外流”事件,看上去像是提前预告了后来暴露出来的日本研究环境落后欧美的状况。在跨越国家界限展开研发竞争的背景下,日本的当务之急是完善研究环境,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

        

  

      真锅淑郎曾在日本科学技术厅(当时)旗下的研究机构“Frontier Research System for Global Change”担任全球变暖预测研究的负责人。关于返回美国的原因,真锅本人并没有多说,但外界普遍认为,他当时在与其他政府研究部门进行协调等繁杂工作和研究人员不足等问题上苦恼不已,最后为寻求可自由展开研究的环境而返回美国。

 

      2010年代以后,日本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总人数位于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眼下却出现了不好的征兆。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从2017~2019年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在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排在前10%的实力论文数量排行榜(按国家来排名)上,日本已经后退至历史最低的第10位。一方面,中国则首次超过美国位居榜首。

    

  

      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低迷的原因非常清楚。那就是与外国相比,科学技术预算增长缓慢。在2001~2020年的20年里,日本的科技预算增加了26.2%,而同一期间美国增加了44.6%,中国则猛增至约6.8倍(截至2019年),均与日本拉开差距。2015年,日本被德国超过,在主要国家中位列第四。近年来还被韩国追赶上来。

    

      围绕日本大学的资金,2004年国立大学进行法人化改革之后,由于运营补贴减少等原因,校内分配的研究经费变得十分短缺。日本学术振兴会和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等运营的“竞争性资金”的额度也十分有限,最近几年,大学的研究人员不得不通过众筹方式来筹集研究经费的动向十分活跃。

 


      在与其他国家比较时经常被指出的是,日本在给予未来的研究人才,也就是“大学院生(研究生)”的待遇上的差距。欧美和中国的知名大学不断充实对研究生的生活补助。大学的研究生可以获得工资、免学费或者不断充实给付型奖学金、事实上免费就读的情况也很普遍。

 

     一方面,日本的给付型奖学金有限。日本与其他国家研究生待遇的差距正在被拉大,日本国内大学从国内外吸引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日本的大学接收亚洲和欧美的留学生,形成了很大的人才实力。但是,如果日本的研究环境劣化,作为留学生选择的留学目的地或许也会失去魅力。

  

获奖后举行记者会的真锅淑郎(美国新泽西州,kyodo)

  

      在这种背景下,以公共资金为原始资金于2021年开始启动的目标额为10万亿日元的日本的“大学基金”备受期待。美国等的知名大学利用自主的大学基金,充当研究费和设施费,成为吸引优秀研究人员的原动力。日本也需要利用大学基金改善年轻研究人员的待遇等改善研究环境的智慧。

 

      培养能适应研究开发新潮流的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所有研究领域都在推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的“研究开发DX(数字转型)”。尝试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自然现象或者利用基于人工智能(AI)的数据处理推进材料和新药研究。

 

      如果由研究生和年轻研究人员负责的实验能由机器人来完成或者通过计算机模拟代替,还有望缓解研究一线人手不足的问题。建立年轻研究人员不再被杂务缠身而可以集中精力做研究的环境至关重要。

 

      共享研究数据和成果并提高研究效率的“开放科学(Open Sciense)”也已兴起,也需要能掌握数据主导型研究开发主导权的人才。在研发竞争的舞台扩大到全球的背景下,能否在日本国内扩大研究人才厚度,并形成能取得重量级成果的环境,日本将面临考验。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吉川和辉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