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隐私泄露更“宽容”?

2018/02/27


  小高航:可能是中国人有从压迫历史中站起来的经历和智慧,很擅长区分真心话和客套话。喝咖啡时的对话与喝白酒后对话的差异很有趣。

  

  但是,记者发现,即使是和相熟的中国老朋友,也有两个怎么都不能统一观点的话题。其中之一就是房价。记者亲眼目睹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认为上海偏远郊外100平米的房价普遍过亿日元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但是在当地接触到的人们却不这么认为。乐观派认为“还会继续上涨”,即使是慎重派也认为“不会下跌”。这些人在喝了白酒之后仍是这么认为。

 

1月上旬支付宝被曝出个人信息管理不善

  

  另一个意见不一致的是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问题。

 

  本人看不到的“档案”

 

  1月3日,5亿人使用的移动支付服务“支付宝”被曝出用户信息管理不善。用户在查看2017年个人账单时,几乎被自动同意“你允许芝麻信用收集你的信息,并向第三方提供”的协议。该协议中还写明“您理解并同意,因本公司根据本协议并依法向第三方提供您的用户信息产生的任何后果和风险应由您自行承担”。

 

  支付宝之后更改了系统,但涉及到金钱如果是在日本很可能发酵为大问题。但是当我对身边的人谈起这件事说“真可怕”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咦?什么可怕?”曾经在海外生活过的人也坦言:“这是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没有隐私”。

 

  背后似乎有着中国的特殊原因。在中国,学历、工作经历和惩处等个人信息均被记录在“人事档案”中。人事档案由当地人事局管理,不允许本人查看。据称,如果档案中存在污点难以找到与政府相关的稳定工作。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也是一种社会管理的方法。

 

中国随处可见摄像头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在社会整体的利益面前,个人信息微不足道”。这其中也许有客套话的成分。不过,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支付宝等服务确实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虽然全中国设置了数亿个监控摄像头,没有隐私让人心情不爽,但大部分记者认识的中国人都表示“和过去相比治安状况变好了”,对此持肯定态度。当前,相比隐私被侵犯的好处多过坏处,这也是中国民众危机感淡薄的原因。

 


 

  在不断数字化的全球经济中,隐私意识淡薄可能成为中国的优势。个人数据是提高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精度的“宝库”。对提供数据的抵触感越弱,越能收集到更多数据。“2030年在AI领域全球第一的是美国还是中国?”,在香港举行的金融科技相关活动上,演讲者这样问道,结果90%以上的到场者选择了“中国”。

 

  中美展开“数据资源”攻防

   

  中国政府也明白其重要性。2017年施行的《网络安全法》限制外资企业对个人信息的处理,强化对数据的管控。针对这一情况,美国开始修改法案,收紧对持有个人信息的美国企业的收购条件。当然,这是针对中国企业的。2018年,美国当局阻止了支付宝收购一家美国企业。围绕“数据资源”的国家攻防越来越激烈。

   

  然而,没有隐私的状态未必会永远持续。

 

  日本倍乐生株式会社(Benesse Corporation)2014年因泄露约3500万份顾客信息而出了大问题。然而和中国相比确实小巫见大巫。中国仅在2017年发现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江苏省10亿份、辽宁省和北京等地区共计100亿份。这些全都是黑客等嫌疑人被逮捕后公布的,再加上还没被破获的案件,这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据说泄露的手机号码、住址、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在网络黑市上每1万份大约售价在100元左右(约1700日元)。笔者的手机每天也会接到3~4个投资公司和房地产公司打来的电话,他们很有可能是从黑市买到的电话。江苏省10亿份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就是因为有消费者对推销电话信以为真,最后投资受损报案才最终得以破获。

   

  在中国,如果遭受经济损失和人身危险等实际损害,舆论风向将发生突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追求生活质量的趋势越来越强烈,中国的隐私环境在未来几年极有可能大为不同。

 

  本文作者为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上海支局 小高航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