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V出现产能过剩隐忧,开工率或破50%

2022/05/17


      中国的纯电动汽车(EV)有可能陷入产能过剩。预计包括纯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能在数年内达到1500万辆规模,大幅超过年销量预期。原因是为了争夺世界第一的市场,各企业竞相增强产能。中国国内工厂的开工率有可能跌破50%,今后必将迎来淘汰和重组。

  

       “在短短1天就获得建设等许可”,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东风汽车集团的负责人4月下旬向中国媒体表示,在作为大本营的湖北省武汉市,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基地已获得许可。此前获得许可需要约1个月,但当地政府简化手续,支持了产能增强。

   

 

     中国政府于2020年正式推出要求在国内拓展业务的汽车厂商等制造和销售一定比率新能源汽车的制度。各企业加强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政府也通过补贴鼓励销售,从汽油车转向新能源汽车的行动迅速推进。

 

     结果,2021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与2020年相比增至2.6倍的352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为291万辆,占整体的逾8成,远远超过纯电动汽车还不到100万辆的美国。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匹敌日本新车销售整体的500万辆。中国一马当先的状态被认为今后也将持续。

 

     英国调查公司LMC Automotive统计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整体销量的比率达到14%。预测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至850万辆规模,占整体的比率超过3成。

 

     汽车厂商为了在世界最大市场扩大份额,加强产能的增强。中国媒体报道称,除了东风以外,德国大众旗下的高档车品牌“奥迪”的中国合资企业2月针对建设年产15万辆的工厂获得许可。此外,本田的中国合资企业也在3月宣布,正在申请扩大产能的许可。

 

      不过,产能扩大的速度超过销售增长的速度。中国乘用车业界团体、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底,面向新能源乘用车的生产设备年产能为569万辆。设备开工率为58%,已出现过剩迹象。

 

       今后生产和销售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推进建设的乘用车的年产能合计为1046万辆,其中大部分面向新能源汽车。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工厂从开工建设到投产需要2年左右,如果全部工厂投入运行,年产能将在数年内达到1500万辆规模。

 


   

      今后工厂建设被认为仍将增加,即使到2025年实现700万辆的销售,开工率也将低于50%,跌破损益平衡点的工厂增加的风险正在提高。

 

      企业方面也产生危机感。据中国媒体的报道,汽车动力系统大型企业潍柴控股集团的董事长谭旭光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无序竞争,新能源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长城汽车的总裁王凤英呼吁应严格控制新增整车产能。

 

      涉足新能源汽车的企业的一部分已陷入经营困境。2021年新兴的拜腾(Byton)的经营危机浮出水面,债权者申请了破产清算。与美国福特汽车针对纯电动汽车合资达成协议的中国企业众泰汽车也陷入破产,正推进重建。

 

现代汽车的重庆市合资工厂已停止运行

 

     外资企业也不例外。韩国现代汽车的合资企业在汽油车低迷的背景下,在纯电动汽车战略上也陷于被动,2021年将北京市工厂的一部分出售给新兴厂商理想汽车。涉足纯电动汽车生产的重庆市的车辆工厂已停止运行,据称正在推进出售谈判。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达到约200家。如果供需平衡瓦解,企业的重组与合并的趋势或将进一步加速。

 

      中国政府今后有可能对新增计划实施限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副主任林念修3月敲响警钟,表示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在中国,过去在钢铁和房地产等领域发生供给过剩问题,一部分采取向国外低价出口等措施,对世界市场整体造成影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各厂商正在积极推进向欧洲出口和东南亚市场拓展,也有观点认为可能发生同样的问题。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多部田俊辅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