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情为起点的通胀或在全球加剧

2021/04/13


      越来越多观点认为今年春季通货膨胀将在全球范围内加剧。美国4月13日公布的3月物价涨幅或1年零1个月来首次超过2%。1年前新冠疫情蔓延时,物价上涨速度减缓,这一同比的反作用与巨额经济对策带来的需求增加等结构性因素重叠在一起形成了目前的状况。如果经济过热的担忧加剧,金融宽松政策将有可能被修正。

       

     

      英国调查公司路孚特(Refinitiv)的市场预测统计显示,3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上涨2.4%。涨幅达到1年零2个月来的最高值。很多人预测认为,4~6月将超过3%。

  

      疫情前的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普遍为2%以上。但在疫情开始蔓延的2020年3月降至1.5%,4月降至0.3%,5月进一步降至0.1%。原因是除了生活必需品等之外,其他需求蒸发。原油价格也出现暴跌。

  

      受这一反作用的影响,短时间将处于同比上年的数据容易出现上升的局面。欧洲和日本同样存在这种倾向。3月,估计欧洲1年零1个月来首次达到1%以上,一直徘徊在负值范围内的日本的减幅也将收窄。

  

      美国经济比欧洲和日本提前复苏的期待扩大,物价上涨也十分突出。美国于3月敲定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对策,并开始提供现金补贴等家庭援助。加上疫苗普及,很多人认为随着就业岗位的回暖,消费也会急剧增加。

  

      汽油价格逼近每加仑3美元,高于疫情前的水平。由于汽车半导体不足等供应受限,二手车价格也上涨。美国劳工部4月9日发布的3月批发物价指数上涨4.2%。涨幅达到9年半来最高。如果转嫁到下游,将会进一步推高消费者物价。

     

美国总统拜登(REUTERS)

  

      与较早恢复了经济的中国相比,美国的物价上涨也非常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9日公布的3月份消费者物价涨幅为0.4%,3个月来首次转为上涨。收入差距巨大的中国难以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的政策,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也暂时难以出现。

  


      美国的一大课题是控制通货膨胀风险。如果物价持续过度上涨,要求修正货币宽松政策的呼声就会逐渐高涨。美国的物价因1年前限制移动及原油暴跌等而出现反弹,但反弹渐弱的夏季以后的物价动向将成为焦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主席鲍威尔针对物价上涨反复表示“这是暂时的”,设想到2023年维持零利率。

  

      一方面,市场人士的看法不尽相同。他们预测,包括债券市场在内,今后5年内预计美国的物价涨幅每年都在2.5%以上,将达到约13年来的高位,美联储将在2022年重新提高利率。在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财政出动及货币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如果新冠疫情得到控制走向终结,经济有可能一下子变得过热。

      

      目前美国很难出台金融政策。虽然整体就业走向改善,而黑人和拉美裔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支撑已走向两极化的经济的持续货币宽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如果过于注重这种担忧而诱发金融紧缩预期,则可能会造成长期利率进一步上涨等混乱。

  

      “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混乱的萌芽。1~3月,在经济恢复预期背景下,美国长期利率迅速上涨,美元不断升值。在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走向经济过热的担忧之下,新兴市场国家因货币贬值导致资金外流及债务危机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世界经济恢复的步调不一致。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后藤达也 纽约、大越匡洋 华盛顿、川手伊织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