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宗商品恢复平静的唯一途径
2016/01/27
曾徘徊在每桶100美元左右的原油国际行情开始走向崩溃可以追溯到2014年下半年。当时,主流观点乐观地认为,资源价格走低将减轻消费国的负担,对世界经济也将带来明显的积极效应。
被忽视的“异常”
资源价格走低可以使消费国受益,这一逻辑并没有错。日本2015年11月进口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LNG)金额总计低于1万亿日元。与暴跌前的2013年11月相比,减少了8600亿日元以上。如果换算为全年,意味着对海外的财富外流减少了10万亿日元,日本企业的收益和家庭收支无疑将从中受益。
![]() |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2001年,原油价格处于20美元左右,但到2004年突破了50美元。被称为“超级周期”(意为超过正常波动)的行情走高长期持续,原油价格2008年创出新高,而铜、铁矿石和黄金价格在2011年同样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但之后迎来了转折点。这是因为以投资主导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陷入困境。涌向新兴市场国家和资源市场的资金由于担心未来的风险,逐渐开始撤离,最终形成了“激流”。
一方面,美国基准利率的提高也蕴藏着加快资金逆流趋势的风险。中国截至2015年12月底的外汇储备为3.33万亿美元,比之前一个月减少1千亿美元以上。作为1个月的降幅创出历史最大规模。
在中国吸引全球资金的过程中,遏制人民币升值的干预措施导致外汇储备不断膨胀,结果释放到国内的资金刺激了投资。而眼下的资金逆流则又将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央行)采取干预措施,遏制人民币过度贬值,这同时“正在招致意想不到的货币紧缩效应”(JP摩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菅野雅明)。
据英国巴克莱银行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大型商品市场的资产投资余额曾达到4180亿美元,但随着资金外流和行情下跌导致的缩水,2015年8月减少至2420亿美元。
在资金如潮水一般退去的同时,巨大的过剩产能及其背后的债务逐渐浮出水面。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在达到23亿多吨的世界粗钢产能中,约6.5亿吨属于过剩。如果供应作为钢铁原料的铁矿石和煤炭的矿山也出现过剩,那么位于产业下游的中国和韩国的造船设备也将面临同样的局面。海运行情之所以出现低迷,也正是因为造船企业持续增加大型船舶的供给,而全球贸易量却转向了减少。
让市场恢复平静的唯一途径
这样的连锁反应仍将持续。铁矿石的现货价格2015年底一度跌破每吨40美元,降至2011年最高点的5分之1。日本JFE钢铁社长柿木厚司表示:“如果原料价格下跌,使用钢铁的工程机械等的需求也将下滑。资源价格走低对钢铁产业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世界银行已经指出了初级产品价格走低拉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负循环”。世界银行在1月公布的经济展望中,将2016年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期在2015年6月的3.3%的基础上下调至2.9%。资源价格下跌将推高世界经济的乐观论调出现降温。
市场上存在“涨的越高跌的越猛”的说法。只要找不到消除需求和供给缺口的均衡点,行情就不会真正逆转。这是商品市场不变的法则。
供求均衡需要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势头,或是需求的增长出现复苏,或是现有的过剩产能遭到淘汰。但是,目前仍难以期待需求的扩大。市场风险顾问公司(Market Risk Advisory)的代表董事新村直弘分析称:“如果世界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3%,石油的全球需求很有可能转为同比下滑”。
剩下的道路就只剩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企业。导致油价走低的美国的页岩相关企业此前显示出意料之外的“顽强”。
页岩相关企业能继续坚持的原因有2个。其一是通过技术革新和生产向优质油田集中来削减成本。另一个是利用期货市场的卖出对冲的存在。不过,利用期货市场的对冲很多在2015年底之前到期,今后将处于“全裸”状态。很多企业将面临亏损运营,金融机构将不愿提供融资。这是市场预测2016年页岩相关企业被淘汰的理由。
2004年变得突出的商品行情的上涨,与供给减少冲击导致暴涨的1970年代石油危机不同,是由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推动的,被称为“需求冲击型上涨”。而作为与之相反的如今的下跌也是需求冲击型,即实体经济的异常导致需求增长出现锐减,进而导致下跌。由于此前对中国的增长抱有过高的期待,因此在出现逆转之际,其下跌也就来的愈加严重。
如果中国经济的异常无法缓解,供求的均衡点就会像海市蜃楼那样渐行渐远,也将导致进一步的行情下跌和淘汰。要让动揺的市场恢复平静,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压缩过剩产能,化解作为震源地的中国的风险。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志田富雄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