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捕致鱼价暴涨,日本寿司店叫苦不迭
2022/04/01
乌贼及康吉鳗等是做寿司的标准食材。但日本的鱼贝类捕获量正在严重减少。背景是全球滥捕。也有调查结果表明,再加上气候变化下的海水温度上升,3成以上海洋水产品将来有可能从海洋消失。专家认为,为了保护日本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需要制定保护水产资源的国际规则”。
![]() |
东京都台东区的“次郎长寿司”老板三森勇(78岁)叹息道:“所有材料的采购价都在涨,生意垮了”。原来1条100日元的太平洋褶鱿鱼采购价3年时间涨到了原来的5倍。1箱海胆(250~300g)1万8000日元,采购价涨到了原来的6倍。三森勇开店已有50多年时间,因为备受当地常客喜欢,“也不能轻易涨价”。据他介绍,有的材料是亏钱提供的。
![]() |
捕获量不断减少的太平洋褶鱿鱼(青森县八户市的八户港) |
日本渔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统计数据表明,包括在公海的远洋渔业在内,2020年日本国内海洋水产品的总渔获量(养殖除外)下滑到了1984年峰值时的三分之一以下。创下1956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纪录。
比如,2020年乌贼类的年渔获量为8.2万吨。比1984年减少了84%。在近海拥有太平洋褶鱿鱼优良渔场的青森县八户市,当地的乌贼渔业协议会表示,由于燃料费也涨得很厉害,“有人觉得不划算,已放弃出海捕渔”。
海胆渔获量减少72%,竹荚鱼减少28%,章鱼减少24%……备受欢迎的寿司食材的渔获量与1984年相比,均创历史最低水平。从1995年开始统计的康吉鳗渔获量减少79%。渔获量减少不仅导致采购价暴涨,皮皮虾甚至正从很多寿司店的菜单上消失。
![]() |
这种情况有海水温度变动及繁殖周期等多种原因,但特别令人担心的是滥捕。近年,中国等国家的大型渔船在日本近海作业的情况突出,导致资源减少。
![]() |
丰洲市场举行的2022年首次金枪鱼拍卖会(1月5日,东京都江东区) |
以太平洋褶鱿鱼(俗称鱿鱼)为例,中国渔船的滥捕令人担忧。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水产研究与教育机构”对人造卫星数据等进行分析后发现,2019年到日本海捕鱼的中国渔船年渔获量达到约15万吨。相当于日本国内太平洋褶鱿鱼渔获量的3.7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显示,1990年全球海洋处于可持续水平的渔业资源为8成,2017年下降到了66%。其余34%将来可能会因为滥捕而消失。
此外,日本政府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也有可能影响日本人的餐桌。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从俄罗斯进口水产品的贸易额约为1380亿日元,接近总体的1成。其中螃蟹约为380亿日元,海胆约为100亿日元。如果俄罗斯水产品的流通受阻,价格有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另一方面,作为高级寿司食材的蓝鳍金枪鱼以前因滥捕的影响而减少,但随着国际捕捞规定的引入,已转为恢复趋势。2021年12月,各国在国际会议上就包括日本近海在内的中西部太平洋海域的大型鱼类捕捞限额达成一致,自2022年起,限额比上年增加15%,日本可以捕捞的蓝鳍金枪鱼增加732吨。
但是,就其他诸多鱼类而言,目前仍未建立起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掌握和共享渔获量的机制。
东京海洋大学副教授胜川俊雄(水产资源学)指出,“渔业在国际上容易发生利害对立,包括日本在内,各国对制定规则十分消极”。他同时表示,“如果价格继续上涨的话,将不可避免地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产生影响。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世界各国应该展开合作,致力于制定相关规则”。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筒井恒 桥爪洸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