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轻一代挑起新型火箭H3的大梁

2020/12/09


      这是一个人类朝着火星迈出一大步的日子。2020年7月,三菱重工成功发射了搭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火星探测器的火箭“H2A”。无论是中东,还是三菱重工,都是历史上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一个小时后与探测器分离,火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三菱重工的兵头翔洋是制定火箭飞行计划的关键人物

  

      “能进入预定轨道吗”,兵头翔洋(37岁)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屏息注视着发射情况。他是三菱重工防卫与宇宙部门宇宙事业部技术部计划课飞行计划组的关键人物。火箭发射后到与探测器分离并结束使命只有大约1个小时,但这一飞行计划的制定却花了2年的时间。

 

      这是为客户发送人造卫星的火箭运输服务。不管火箭本身的性能多么出色,发射后能否最大限度发挥能力取决于飞行计划。

 

      兵头翔洋还有气象预报员的一面。要制定缜密的飞行计划,必须要细致确认气象条件。不是火箭发射后人类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在2年内,他与发射卫星的运营商等多次进行严密商讨,计算出进入轨道的角度等条件。“为了客户,还是希望尽量进入好的轨道”。

 

      三菱重工是日本国内最大的火箭开发企业,也是航天领域的老牌企业。正因为如此,往往会给人留下熟练技术人员固执又刻板的印象,但实际上有很多像兵头翔洋一样39岁以下的员工参与了火箭开发计划。

 

      他们还有一个重大使命,那就是开发新型火箭。

 

      日本的主力火箭“H2B”从2009年开始使用,曾发射过运输飞船“鹳”等,于2020年退役。新火箭代号为“H3”。第一代H3将在2021年度发射,将成为兵头翔洋他们这代人承接发射服务的主力机型。

 

      虽是后续机型,但H3跟H2系列完全不同。对H3的要求是成本低、从下订单到发射升空快速完成、可靠性高。H3的发射成本为50亿日元,是H2系列主力型号“H2A”的一半。H2A和H2B每年发射3~5枚左右,H3的发射次数将增至2倍。如果能通过增加发射次数来接下各种项目订单,就能够获取民间航天业务的需求。通过多发射,还有望获得量产效果。


 

      “成本也很重要,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如何提高发射能力”,因此需要严密的飞行计划。并且还要更快。H2A和H2B要在发射1年前确定轨道,但H3需要在6个月前完成。

 

      兵头翔洋首先改变了确定轨道的工序。原来是由人工作业进行设计、分析,并最后检查数据以确认有无输入准确值,但现在这些作业都实现了自动化。

 

      年轻一代的合作也是一大亮点。以前需要金属加工的发动机零部件现在使用3D打印机。因为一体成型可以减少零部件个数。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和兵头翔洋同辈的女员工。

 

      如今,三菱重工的航天业务存在一大课题。那就是快速的更新换代。

 

      像此次的H3一样,从零开始开发的老技术人员在公司内部也已经凤毛麟角。H3的成功有赖于兵头翔洋等39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时间传承技术。“一直在考虑自己在最前线如何才能将技术传给下一代”。技术的传承还将影响日本的火箭开发在全球竞争中的实力。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川上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