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生物识别技术领跑世界
2020/07/16
利用人体的各个部位锁定个人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心,相关技术不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而在技术实力上领先的是NEC和富士通等日本企业。生物识别技术还作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对策受到关注。要实现进一步的飞跃,如何解决构建盈利模式和兼顾隐私保护等长期课题变得不可或缺。
![]() |
印度是拥有约14亿人的世界第2的人口大国。在4月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在短短1周内,该国政府就启动了补助金的发放,这悄悄地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使现金的顺利发放成为可能的是可以准确掌握个人信息的“国民ID”。该ID通过分别录入的面部、指纹和虹膜等生物特征信息对个人进行识别。支撑这套识别体系的正是NEC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NEC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通过结合面部和指纹等多种生物信息,使得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相应降低。
即使是作为其中之一的人脸识别,在识别1200万人的图像之际的出错率也仅为0.5%。通过采用基于人工智能(AI)的深度学习等最尖端技术,提高了准确度。在应对人脸的经年变化方面具有优势,在美国的准确度评估测试中,多次夺得世界第1。
NEC最近开发的终端的特点是可瞬间全面读取人脸和左右的虹膜。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在100亿分之1以下。
在该公司领衔负责人脸识别技术开发的研究员今冈仁充满自信地称,“如今达到能对全体国民进行识别的水平。作为社会基础设施,有可能不断应用于所有场景”。
直到不久前,生物特征识别的用途还仅限于警察的搜查、出入室管理和个人电脑登陆时的身份验证等。不过随着准确度和易用性的提高,以海外为中心,在不允许出错的金融结算等各种生活场景,积极利用的情况正在增加。
富士通涉足的基于手掌静脉的生物特征识别在世界60个国家有9400万人利用。该技术可以通过体内的静脉特征锁定个人,不易被盗,同时准确度也很高。开发之初体积很大的验证用终端如今也缩小为500日元硬币大小。
![]() |
这种静脉识别在巴西被用于防止养老金的违规领取,在美国被应用于保险理赔时的身份验证。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原本从指纹识别开始,日本企业率先在世界上推进开发,可以说是日企的看家本领之一。
![]() |
NEC具有约50年的研究历史。1980年代美国的州警察在调查中采用指纹识别,随后有效性开始广为人知,相关技术传至世界各地。NEC还拥有通过语音和耳道形状来对个人进行识别的技术。拥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企业在全世界被认为也只有寥寥几家。
即便是专注于静脉识别技术的富士通一直以来也是抢在其他企业之前开发指纹识别的领跑者。松下和日立制作所等也在采用较高精度的识别技术的终端开发等方面取得成功。
不过,如今AI的通用化迅速推进,这也带来了众多新竞争者。即使是在“过去被称为(准确度较低、毫无作用的)廉价技术”(今冈)的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海外的新兴企业也在崛起。参加2018年美国评估测试的企业和团体数从上次的16个大幅增至49个。除了中国和俄罗斯之外,亚洲地区的涉足企业也在增加。
![]() |
面对这种趋势,各企业开始开发生物特征识别的加密技术等。各企业开始瞄准的不是高速但低质量的普及,而是推进确保安全性、进行细致说明的措施。
指纹和静脉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虽然已开始应用于ATM(自动取款机)和个人电脑等众多产品,但收益性依然很低也是课题。
原因是,仅凭销售产品本身的商业模式,很可能被卷入价格竞争。事实上,美国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的人脸识别并未采用日本企业的技术,仅凭技术实力难以取得商业上的胜利也是实情。
为此,富士通Frontech于4月收购了涉足生物特征识别应用等的美国企业。从单纯销售传感器等的商业模式转向了涉足系统整体的战略。
在生物特征识别的普及过程中,成为最大障碍的是兼顾隐私保护。在开发和应用相关技术之际,一直伴随着如何保护独一无二的终极个人信息等的讨论。由于对监视社会的助长也令人担忧,以日本和欧美的发达国家为中心,抵触感根深蒂固。
不过,NEC受益于新冠疫情推高的“非接触”需求,力争到2020年度通过生物特征识别实现2000亿日元营业收入。NEC社长新野隆表示“(今后)非接触将变得理所当然”。
如何兼顾个人隐私并创造有助于生活等的新利用场景?在掌握先进的技术实力的同时,日本企业灵活的想象力也受到考验。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企业报道部 水口二季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