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要靠3D技术逆袭半导体细微化

2020/12/17


      在半导体的开发竞争中,将芯片叠加起来的“3D”堆叠技术的重要性日趋增加。美国英特尔6月在个人电脑CPU(中央处理器)领域推出新产品,提高了节能性能。台积电(TSMC)则与美国谷歌展开合作。半导体3D堆叠技术相关的市场规模到2024年将超过1.2万亿日元,设备和零部件的相关企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3D堆叠CPU的待机功耗减少9成

  

      中国联想集团10月在世界上首次推出了屏幕可折叠的个人电脑。打开后可作为13.3英寸的大型平板电脑使用。屏幕折叠后则将显示键盘,变身为小型笔记本电脑。

          

联想的屏幕可折叠个人电脑配备了英特尔3D技术芯片

   

      成为这款终端的大脑的是英特尔6月上市的CPU。

   

      英特尔此前将分别负责“电源”、“计算”和“存储”的功能以平面形式排列。而新产品则像3层的房子那样,将芯片以立体形式堆叠。布线导致的电力损耗消除,能使待机功耗减少9成。据称每增加1层,数据处理的能源效率将提高至3倍。

      

  

      在用于智能手机等的闪存领域,此前就已迈向3D化。这是因为在将相同结构的元件堆叠起来时,制造比较容易。不过,在CPU领域,要将结构不同的芯片堆叠起来,在技术方面被认为更加困难。

  


      英特尔通过在使堆叠起来的芯片纵向贯穿的电极方面下工夫等措施,攻克了难题。英特尔副总裁Chris Walker充满信心地表示“(这一技术)将成为推动个人电脑行业发展愿景的试金石”。2021年以后,预计在多个机型上应用。

     

      背后存在英特尔在左右半导体性能的“微细化”方面落后这一危机感。写入芯片的电路的线宽越细微,越能增加晶体管的搭载量并推动半导体的性能提升。

  

      在半导体微细化技术方面领先的台积电今年开始向美国苹果供应5纳米(纳米为10亿分之1米)产品。韩国三星电子也将推进供货准备。

  

      另一方面,英特尔在属于1代之前的7纳米的CPU开发上耗费时间,预计量产最早也要等到2022年。在7月的财报发布会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鲍勃·斯万(Bob Swan)表示“将在紧急对策的范围内,讨论将生产委托给(外部)”。

  

      电路的线宽越是微细化,半导体量产所需的设备投资也将膨胀。要新建最尖端的5纳米工厂,需要数万亿日元规模的资金。英特尔的2019年研发(R&D)和设备投资费用达到296亿美元。

    

      半导体行业相关人士指出,为走出困境,“英特尔在微细化仍然落后的情况下,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启动了3D堆叠技术的开发”。如果以立体形式堆叠芯片,即使是相同电路宽度,也能增加搭载的晶体管数。不过,要实现赶超并非易事。

    

      台积电正通过与客户的合作来推进3D技术的开发。眼下,台积电似乎与谷歌在私底下合作,准备最早在2022年启动3D产品的量产。

  

      三星电子8月宣布,采用3D封装技术的7纳米半导体的试制取得成功。该公司高管表示“如果利用3D这种创新,就能够跨越半导体的极限”。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了CPU性能在1年半~2年里翻一番的“摩尔定律”。不过,拉动过去50年发展的微细化技术正在接近物理的极限。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统计,物联网(IoT)等数据产业的世界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404万亿日元。在今后持续发展的半导体行业,英特尔要保持盟主的地位,有必要通过3D化,持续维持摩尔定律。

  

      零部件和设备也掀起创新竞争

         

      在3D化领域,还需要零部件和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除了配合芯片电路等准确进行堆叠的技术之外,要散发半导体工作时的热量,还需要在封装材料上下工夫。美国调查公司Kenneth Research预测称,3D封装的市场规模到2024年将达到120亿美元。瞄准这个市场,设备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日本IBIDEN将增强新一代封装设备的产能(大垣中央事务所)

       

      瞄准这个市场的是半导体封装的日本大型企业IBIDEN(揖斐电)。该公司将在2022年度之前投入600亿日元,增强支持3D技术等新一代封装的生产设备。计划自2020年底逐步投入运行,并在2021年启动量产。该公司认为“CPU需求正从个人电脑转向数据中心,推动封装技术的进步、提升性能的趋势将日趋加强”。

   

      涉足切削设备的日本迪思科(DISCO)认为,3D化需要将半导体切薄的技术。该公司的社长关家一马表示“此前直接交易较少的与大型企业的交易正在增加”。

  

      日立制作所和松下等4家企业与东京大学8月设立了“尖端系统技术研究联盟”。将推进充分利用3D堆叠、将能源效率提高至10倍的半导体的研发等。

  

      站在微细化竞争最前沿的企业并不多。要开展最尖端的5纳米芯片的制造,需要被称为“EUV(极紫外)”的光刻技术,核心的光刻设备被荷兰ASML垄断。另一方面,东京大学的黑田忠广教授指出“3D集成的技术仍未确立。如今处在起跑线上”。对于在微细化竞争中掉队的企业来说,挽回劣势的机会将扩大。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广井洋一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