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在中国失速,全球战略面临调整

2023/10/25


      日本的汽车厂商开始重新评估中国业务。日本三菱汽车10月24日正式宣布,将停止在中国的汽车生产。随着迅速转向纯电动汽车(EV),价格便宜的本土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提高,仅凭作为优势的质量和油耗,日系车已无法生存下去。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正在发生变化,日本车企的全球战略不得不进行调整。

  

      三菱汽车将退出与广汽集团的合资企业“广汽三菱汽车”运营的湖南省长沙工厂的生产。随着撤资,在2023财年(截至2024年3月)的财报中计入243亿日元亏损。

 

 

      长沙工厂是三菱汽车唯一的中国新车工厂。由于销售低迷,从3月份开始停止新车的生产。计划一旦库存耗尽,就停止销售,撤出后的基地将用作广汽集团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

 

      广汽三菱由广汽集团出资5成、三菱汽车出资3成、三菱商事出资2成。合资企业将继续存在,但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将撤回出资。计划维持目前在中国销售的汽车的维护。

 

      在中国,日系车的劣势仍在持续。调查公司MarkLines的数据显示,1~9月,丰田、本田和日产3家合计的中国新车销量(按乘用车计算)为129.3万辆,同比下降26%。丰田和日产下降了3成。

 

 

      其背景是中国纯电动汽车的迅速普及和本土企业品牌号召力的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比2021年增加80%,达到536万辆,在新车销量中纯电动汽车所占的比率达到20%。

 

      随着夺取日系车乃至美欧品牌的市场份额,比亚迪(BYD)和长安汽车等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

 

      “在中国,包括纯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在3个月内共推出60款”,日产高管感到惊讶。在汽油车领域有优势的日系车陷入苦战,无法抗衡在电动技术和软件方面不断进步的中国企业的新车开发速度。

 

      日本汽车企业已启动中国业务的改革。马自达开始着手重组销售网。计划将中国的专卖店比2022年度减少1成左右。针对与广汽集团的合资企业,丰田7月提前终止了与约1000名员工的合同。

 


    

      东海东京调查中心等的估算显示,丰田、日产和本田3家在中国的合资工厂满负荷运转之际的年产能约为530万辆。如果根据2023年度的中国销量计划来推算,各企业均拥有约4成的剩余产能。

 

      日本汽车厂商2000年代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相继启动本土化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高盛证券的统计显示,从中国业务对净利润的贡献度来看,预计2022财年日产为34%、本田为27%、丰田为18%,对合并业绩产生的影响巨大。

 

      在日本汽车厂商在中国的竞争力下降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和材料厂商的经营动向也需要密切关注。

 

广汽三菱汽车1月在车展上展示的车辆(中国广东广州)

 

      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具备生产功能的海外法人数量来看,中国占整体的30%(2021年),仅次于东盟(ASEAN)。中国对日本的汽车零部件进口额2022年达到8000亿日元,占进口额的30%,已融入供应链。

 

      日系车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份额下降,日本汽车厂商能否坚守一直以来被认为固若金汤的北美和东盟(ASEAN)市场也成为课题。

 

      虽然日本企业在东盟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东盟各国政府引进纯电动汽车产业,中国企业的存在感正在提高。日系车在东盟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80%下降到2023年的70%。

 

      在日系车占据优势的泰国,每月新车销量中的纯电动汽车比率在2023年9月超过了10%,与2022年7月的0.8%相比增至10倍以上。随着中国企业凭借纯电动汽车投资展开攻势,纯电动汽车车型较少的日本企业有可能被夺走市场份额。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