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人感受威胁比中国人敏感
2015/09/03
![]() |
而从历史看,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一直在侵略中国,而中国除几百年前元军袭来并大败而归外(元军是否算中国的军队还有很多史学上的疑问),从来也没有侵略或占领过日本。如此说来,是不是中国人更应该感到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吗?为什么反倒是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容易感到对方的威胁呢?
笔者认为,除了种种政治、军事、经济的原因之外,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和中国比较起来,日本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日本列岛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板块四个板块的交界处。4个板块相互碰撞,使得日本列岛逐渐从海中突起。这种地理位置使日本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十分活跃。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大小地震中,约有10%都是在日本附近发生。1996年到2005年期间,在世界上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发生在日本。除地震、海啸之外,火山也经常喷发,而中国和日本比较,地震比日本少得多,据国际地震中心对1964—1998年间6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日本为245次,中国大陆为182次,中国火山也很少,百年来没有喷发过,而且中国幅员广大,土地面积是日本的25倍,因此从相对的空间比例来看,灾难更比日本少得多。
|
中国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2012年发表一篇名为“中日大地震后两国灾害救助管理比较”的文章指出:“中日两国救灾体制中, 报灾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筑抗震度、民间组织的参与机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救灾体制的建设, 既要发挥自身的政治体制优势, 又要着力借鉴日本救灾防灾的成功经验。”(1)
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科学中,常用一个词就是“阈值”,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也就是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不能导致行为释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难以使一种行为释放时,就是阈值提高了;当刺激很容易使一种行为释放时,就是阈值下降了。
生活在狭窄而多灾多难的岛国的日本人,对于危险和威胁的反应的“阈值”,要比生活在幅员辽阔,灾难的绝对数值比日本低得多,相对值更低的中国人对危险和威胁反应的“阈值”要低得多,因此他们对危险与威胁的感觉比中国人要敏感得多。这种敏感用在防灾、减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但是用在外交上时,有时会产生“过敏性纠纷”。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网站,2012年12月24日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