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325)中国的月饼和包子改成了日式后,大受好评

2020/10/12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今年的中秋节已经过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没能吃上月饼的特殊中秋节。

 

      回想起来,我是从1995年9月1日开始在北京生活。记得当时的我对中国的风俗习惯一无所知,走在大街上,感觉到处都能看到月饼,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这一年的中秋节好像是9月9日。

 

      菜市场和小超市自不必说,连大学里的小卖部也摆上了月饼,感觉说满大街都是月饼也不为过。最让我吃惊的是大学的老师说“昨天朋友给我送来了手工月饼”。中国人竟然还亲手制作月饼!

 

      我当时住在一家二星级酒店里,对门的房客送给我一盒月饼。月饼是粤式的,这是我第一次吃蛋黄月饼,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之后的20多年,蛋黄月饼每年都不曾缺席过。

 

      不过,这一纪录却在今年中断了。没有比这再让我感到惋惜的事了。

 

      跟日本的朋友提起这件事之后,对方觉得很不可思议。

 

      “日本不也有月饼吗?”

 

      日本的确有月饼。但日本的月饼是日式月饼。与传统的中国月饼完全不一样。

 

      虽说不一样,但并不代表难吃。日本月饼也其美味之处。

中村屋的月饼专门店“円果天”  (东京•新宿)   

 

      在中国北京,一提起月饼,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稻香村”,而在日本,说到月饼那一定是“中村屋”。中村屋可以说是日本月饼的鼻祖。

 

      那么,中村屋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卖月饼的呢?

 

      据中村屋的官网介绍,1925年,创始人夫妻去中国参观旅行时得知,中秋节有送月饼这种点心的习惯。

 

      这对夫妻觉得,赠送点心也符合日本的习惯,于是把这种中国传统月饼带回了日本。但是,当时的日本还不习惯外来的味道。中式月饼似乎并不符合日本人的口味。

 

      于是,这对创始人夫妻决定对中国的月饼进行改良,改成日式,也就是和式点心的月饼。

 

      当时主要在3个方面做了改良:(1)去除油腻感、②提升饼皮的口感、③让外形更加美观。(摘自中村屋的官网)

 

      2年后的1927年,中村屋终于推出了日本人可以接受的日式月饼,当时与中国一样,只限定在8月售卖一个月。

 

      中村屋的月饼上市后大受好评,不仅不再限期销售,后来还成了中村屋的经典商品。

 

      中村屋获得成功,后这种点心开始成为在日本超市和便利店也能轻松买到的商品。

 

      如今,月饼已成为日本一整年都能品尝到的日常点心。

 

      我查阅了日本人对月饼的评价,其中有人竟然不知道月饼来自中国,一直以为这是一种和式点心。

 

      “核桃加上梅干,还有芝麻和猪油。有的甚至还加了黄油,没想到这款和式点心有如此不简单”

 

      “原以为是一种口味更甜、更重的和式点心,没想到这这么上档次的味道!虽然皮很薄,但口感柔软润泽,非常好吃。”

 

      “好久没吃月饼了,太美味了!装了满满的馅料。芝麻和核桃让人口齿留香。”

 

      日本人对月饼好评如潮。

 

      与月饼一样融入日本人饮食生活的中国点心还有“肉包和豆沙包”。


      最早在日本推出肉包的也是中村屋。和月饼一样,起源于创始人夫妇去中国考察时看到的“包子”。

 

      和月饼一样,中国包子的味道较重、油腻,不符合日本人的口味。但中村屋创始人夫妻坚信,如果将其改为日本人喜欢的清淡口味,一定会受到欢迎,于是回国后马上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中村屋在面团的改良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当时聘请了中国厨师,运用了中国的诀窍,终于在上市月饼的同一年(1927年)推出了包子。日式肉包和豆沙包由此诞生。

 

      看到中村屋获得成功,其他面包生产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包子,如今,包子在日本比月饼更为普及,在便利店和超市都十分常见。

 

      日本包子的种类之多,也必定让发源地中国的人们吃惊。

 

      除了肉包和豆沙包之外,日本还有叉烧包、披萨包、咖喱包、照烧鸡肉包、奶酪包、盐猪肉包、海鲜包、饺子包、巧克力包、蛋黄酱包、焦糖包、布丁包、樱花豆沙包、烤红薯(安纳薯)包等等……日本人的“日式改良精神”令人敬佩。

 

      不管怎么说,我今年中秋节没有吃上月饼。这次的中秋节也许会在我的记忆里留下遗憾。明年中秋节,我一定要带着空箱子去中国买月饼

 

青树明子 简历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亚太研究科硕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广东电台《东京流行音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京音乐广场》,《日语加油站》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在担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时代的中国》,《在北京开启新一轮的学生生活》,《请帮我起个日本名字》,《日中商务贸易摩擦》,《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钱包之内》等。译著《蜗居》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