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257)人呀,人

2019/02/21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我们还需要这么多人吗?

 

      这阵子,大家都在讨论2020这个中期目标。究竟2020年之前,应该买房子吗?富士电视台的清谈节目《Downtown Now》就到了著名酒店连锁集团 APA Hotel 的名物女社长。女社长除了在镜头面前坦承自己如此成功,承认自己拥有一些平常人看不到用不着的「里力」以外,她还劝戒电视机前的观众,现在是买房子最后最后最后的时机。

 

    

     女主持人问说:「有很多人说东京奥运之前都不应该买房子,因为这样子价格会一直……」社长就回应说,现在已经是「买房子最后最后最后的时机」,因为这阵子是「异常的超低利子时代」,这阵子完结了,就难以再找别的机遇再买房子了。

 

     2020年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年份,去整理一下自己可以做什么。问题是,我们真的有足够的智慧,去处理我们的未来吗?日本杂志《Trendy》建构了一份未来报告说,他们说日本的科技界,现在都跟中国的深圳有很类似的走向,大家都以人工智能(AI)以及「无人」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蓝图。日本在发展「无人派送」,「网路购物」、「无人超市」服务,电子支付系统等等。

 

     未来是什么?未来,可能就以你跟朋友聊天的内容,以及你的GPS定位位置提供的「地理资讯」,再看你曾浏览过什么资讯,再以AI分析,从而把「你想要的东西更有效率的呈现你面前」。好几年前已有人曾经说过,你在某个网路平台浏览越久,他们就越知道你「内心深处」有什么是「必买」的。如农历年的时候,你会网购「红色」的内裤吗?

 

     坦言,我有这个习惯。每年从不同的网路平台买一条红色的内裤,在初一的时候穿。结果呢?我这阵子,面书的广告,都是各路品牌的「红色内裤」。更不消说,只要你在面书的messenger 中曾经说过你想去「台北」旅行,航空公司的「台北特价机票」以及酒店订房平台的「台北超笋优惠价」(台北超夯优惠价)的广告就飞出来了。

 

     更有怀疑论者的朋友说,最近他有几声咳,在工作的时候咳嗽几声,三十分钟后就看到中医以及咳嗽感冒成药的广告了。

 

     以AI 建构人类未来,真的是好事吗?贤人霍金曾经警告两件事:不要回应外星人的讯号,不要研究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日子,我敢肯定,人工智能定当可以取代很多现在被视为是「专业工种」的事情。比方说,我的学生在做会计师的工作,天天的日课,就是去检测一下某些准备上市的公司的单据是否清晰,然后想尽办法把那些不可能亦不应该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数字,变成可以在法规容许下上市集资的计划书。这些东西,需要的是一种「人类的智慧」吗?还是,这不过是一种「工多艺熟」的反复程序?只要事情牵涉「工多艺熟」,人类真的可以够电脑来吗?

 

    


     最近一次去北海道十胜,去一家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像神一样的小孩。他可以把场内的货品的价钱,都在过收银机之前,准确无误的把价钱读一次出来。我看着这个高中的打工小孩,如果换了是十年前,他大抵很快就会成为「城中名人」,之后上电视,之后就成为「大家的话题」。他的价值,一定会有所提升。但随着电脑科技越来越进步,人类的所谓「能力」都逐个被取代,大家都以「电子支付」、「无人便利店」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那生而为人,除了感到无聊和抱歉之外,还可以做什么?

 在“猩便利”无人便利店,可用手机扫描货架上的二维码进行支付(上海)

 

     在未来发展的大蓝图中,我发现大家都好像「想像到一件事」。工作也许已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为很多工序都极有可能被取代。人类剩下来的劳动力,可以如何处理呢?有说,加拿大解放了「大麻产业」,泰国也成为亚洲第一个开放大麻作药用功效的地区,目的是要向全世界陈示,大家「没工可以做了」,都是回到六十年代,抽抽大麻make love no war 的日子。

 

     但有时候从日本的新闻中读到,某些仍在上位,有权拥有政治力量的老人家,倒是天天念兹在兹的说「释放女性劳动力就可以令日本的GDP上升几个几个百分点」,「日本不考虑移民政策就会被邻国中国追过超越」的时候,我有时在想,这些人知道什么叫社交网路吗?知道什么是智慧型手机吗?

 

      过去十年,因为网路、宽频、智慧型手机,我们的生活已有翻天覆地的转变。我们真的可以用过去三十年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未来五年或十年的生活体验的转换吗?还是,我们都得有心理准备,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当权者,在位者,对太多事情都不明不白,要他们在结构上转型,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什么AI又好,外星人讯号也好,只要是超越「民主选举」之下产生的当权者的智慧,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人呀,人,我们准备好改变了没有?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代表个人点,不代表日本经济(中文版:日中文网)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