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41)日本人为何倾情《孤独的美食家》?
2019/01/14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孤独的美食家》原本是1994年开始连载的一部热门漫画作品。由于深受读者的支持,日本东京电视台将其改编为电视剧。与漫画版一样,电视剧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2015年还制作了中国版,因此即使在中国,了解这部作品的人可能也很多。
《孤独的美食家》其实是一部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作品。
该作品的主人公,进口杂货商井之头五郎由日本著名演员松重丰饰演。故事可以说仅是淡淡的描写井之头五郎在工作间隙光顾各类餐饮店就餐的情形。正如“孤独的美食家”这一剧名,镜头里展现的也始终都是作为中年男性的主人公一个人用餐的情节。而且,与其他美食节目不同,五郎造访的并非高档料理店等,大多数都是类似“大众食堂”(日本指面向大众、价格亲民的饮食店)的餐馆。
该剧简直就像淡淡地描写一个人就餐情形的纪录片,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是不断讲述就餐的感想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而且,五郎也并未讲述有关料理的深奥知识。
![]() |
《孤独的美食家》在韩国国际电视节获奖, 松重丰出席了颁奖仪式。 (KYODO) |
虽然如此,该剧却已形成系列,作为长寿电视节目获得了热烈的支持。
那么,《孤独的美食家》为何如此受到喜爱呢?
以下是来自粉丝的声音:
“虽然内容只是大叔吃饭,但这非常有意思”
“我刚好在节食减肥,但这个绝对要看”
“(主人公)确实吃得津津有味。令人欲罢不能”
“我到很晚都不吃东西,等着和松重相同的时间吃!”
等等。
其中,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真实感的呼声强烈。
朴实无华的主人公将食物放在眼前讲述的台词是令人禁不住说出“这个,的确是这样!”等的名言,造访的餐馆也让人明显感觉仿佛就在身边,可以随时下决心说“好,下次我们也去尝尝!”。
顺便说一下,据称在剧中出现的餐馆并不存在其他美食节目中经常能见到的相互合作关系。全都是制作人员在街头发现的店铺,也就是说,是以观众的视角进行的选择。
选择哪家餐馆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据说是
——中年男子五郎一个人也能轻松进入的店。
五郎对这些餐馆的“就餐报告”也非常简洁。比如,在某餐馆吃饭。
“嗯……,尝了猪肉和肉汤,猪肉有点重复了。下次就点肉汤和米饭就行了”(简直像在家里吃饭)
“这个腌菜选对了。腌的程度刚刚好。就着荤菜吃,感觉非常爽口”(在电视节目中讲述这么认真的感想反而让人感到新鲜)
受欢迎的是烤肉。当然,如果是五郎,则是“一个人吃烤肉”。
“嗯,这肉好吃。感觉这才是好吃的肉”
“哇哦!我简直变成了人肉火力发电厂了”
“怎么米饭还不上呀,感觉说到烤肉就该来碗白米饭”
五郎的一个人就餐100%自由,可以尽情地追求吃的乐趣。
《孤独的美食家》是漫画和电视剧,但在最近,类似主题的书籍也获得读者的支持。那就是日本著名漫画家东海林sadao的《一个人吃饭的秘诀》(日本名:<ひとりメシの極意>)。其广告词是“那么,吃什么好呢 就餐还是一个人最佳!”,简直就是孤独的美食家。
据称,东海林尤其关注的是“居酒屋独享”。
大家一般认为,日本的居酒屋是在下班之后等时候和朋友很多人一起去的地方。学生们的喝酒聚会也经常选择居酒屋。
“居酒屋独享”就是一个人毫不介意地坐在那样的地方喝酒吃东西。由于是一个人,当然是默默喝酒,默默吃东西。点的菜当然是一个人的量。周围全都是很多人一起吃,最少也是二个人。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人默默地吃东西,最初谁都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情。
——大家都在吵吵嚷嚷地喝酒,只有一个人在喝的自己会被怎样看待呢?
——或许会被认为是没有朋友的寂寞之人。
但是,一旦成为“居酒屋独享”达人,就会知道其实别人谁都不会注意这样的事。
一个人如何选酒,点搭配的料理,与店员沟通?对于成年男性来说,这些都是应该知道的事情。一个人去居酒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东海林表示,与一个人就餐的形象最搭的男性或许是已故日本演员高仓健。
![]() |
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的一场面(C)松竹 |
在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刚刚出狱的勇作(高仓健饰)走进街上的大众食堂。在所谓的“外面的世界”里第一次吃饭。
勇作当时点的是“啤酒、拉面和炸猪排盖饭”。他非常享受地喝着端上来的啤酒,并一口不停地将拉面和炸猪排盖饭吃光。这番样子令观众感到与走出监狱相去甚远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认真和诚实,是诉诸于视觉的非常棒的一段电影情节。顺便说一下,高仓健为了拍摄这个镜头,曾在拍摄前的数天里没有吃东西。
孤独的美食家、一个人吃饭的秘诀。这些对于迎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人来说,都是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的重要事项。
![]() |
青树明子 简历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亚太研究科硕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广东电台《东京流行音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京音乐广场》,《日语加油站》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在担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时代的中国》,《在北京开启新一轮的学生生活》,《请帮我起个日本名字》,《日中商务贸易摩擦》,《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钱包之内》等。译著《蜗居》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