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02)开始谈论“日本细节”的中国人
2018/01/30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爆买”一词2015年在日本成为话题。我虽然从那年前后就开始陆陆续续采访与中国访日游客有关的内容,但中国人访日旅行的变化异常的快,只要稍有一段时间没采访,趋势就会发生改变。
![]() |
为了做高汤用的昆布(右)和鲣节(左) |
最近几个月,我又一次采访了访日游客,感觉他们掌握的有关日本的信息量在增加,可以说达到了2015年的好几倍。由于通过微信和微博获取的庞大信息,原本只有日本人之间才能理解的一些东西,还有日本的细节之处开始被中国人所了解。
比如说日本料理。以前就有人了解日料的精美外表和应季食材等,而最近,对日本存在的“高汤”(日语称“出汁”,指用海带、鲣鱼干等煮出的汤底)感兴趣的人不断增加。例如,日式高汤是用鲣鱼干还是海带、东京和大阪的汤汁有何区别等。高汤是日本料理的根本中的根本,但在料理完成后,是看不出高汤的。因此,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高汤的存在。但现在,开始出现想要通过自己的舌头来品尝看不见的部分、借此确认日本料理精髄的中国人。
关于盛日本料理的器皿也是一样,中国人已经开始关注器皿是“有田烧”、“备前烧”还是“九谷烧”(均为日本各地出产的陶瓷器)。日本有很多种陶瓷器,不同产地的器具有不同的特征。哪种器具盛放哪种料理更加美观和美味,这类信息也开始在社交网络(SNS)上传播。此外,虽然笼统地称之为日本料理,但日本用于“八寸”(怀石料理中的冷盘)的器皿和用于炖菜的器皿各不相同。以中国料理为例,存在大盘、中盘和小盘等基于“大小”的区别使用,而日本料理则有根据“料理的种类”来区分器皿的做法。想了解日本的中国人已开始对这样的细节产生兴趣。
很多外国人都认为日本人爱喝冰啤酒,我也觉得的确如此。但最适合日本料理的酒仍然是日本酒。
![]() |
日本各地都有当地的酒(富山市) |
日本酒以米、米麹和水为主要原料,是以日本特有的制法醸造的酒,被归类为酿造酒(区别于发酵酒等)。日本酒尤其受到水质等的影响,因此日本各地都有口味迥异的地方名酒。
例如日本酒“十四代”是由山形县的“高木酒造”酿造的,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在中国人中也逐渐有了知名度。高木酒造创业于1615年。现在的掌门人是第十五代,“十四代”正是前任掌门当家时酿造的。
此外,山口县的“旭酒造”酿造的“獭祭”也是广受欢迎的名酒品牌。由于特别受欢迎,日本人也很难买到,售价也在暴涨。在日料店和居酒屋之中,有些店会特意贴出“獭祭已到货”的海报。由于可以喝到的机会少等原因,日本人也很推崇獭祭清酒。此类信息如今也传到了中国。
正如上面所说的,高汤、日本料理还有日本酒等以往只在日本人之间传播和共同理解的狭小世界的信息,如今借助社交网络这一便利的工具,开始在住在中国的中国人之间扩散。中国人也开始谈论日本人所谈论的“蕴蓄”,(据日语词典《广辞苑》解释,“蕴蓄”意为“积累深厚的知识。也指积累的知识本身”。也就是说更深层或细节方面的常识或知识),特别讲究的人不断增加。
在缺乏信息的时候,中国人只能笼统提及“日本料理”、“日本酒”,但在如今,日本料理中的冷盘、炖菜、器皿的种类、日本酒中也具体到山形县的酒的特征等等,这类对细节的关注正进一步提高。我认为这是可喜的变化,也可以归功于社交网络的力量。
![]() |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 《爆买之后他们将瞄准哪里?》,《中国精英向往日本》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