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鲜鲜鲜(45)差几分钟,有那么严重吗?
2016/12/21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刘黎儿:我或许在日本住太久了,许多生活节奏跟日本人很像,像最近搭地铁,因故误点5分钟,没有任何说明与道歉,我居然抱怨说:「日本怎么变成这样!」家人说:「看来你已经被日本宠坏啦!才差几分钟而已!」「迟到大王」普京最近在日本一口气让安倍首相乾等3小时,大概许多日本人都跟着焦急起来,日本人真的是差几分钟就很不安,我也有这样的毛病!
像我回台湾跟朋友约见面,都会提前几分钟到,对方只要迟到几分钟,就开始焦躁起来,超过20分钟就快要等不下去,气急败坏;等车也是,日本的电车,尤其新干线是全球最準时的,在日本是无法以电车误点当作约会迟到的理由,还好现在台湾高铁也不大会误点晚到,许多台湾朋友说:「差几分钟,有那么严重吗?」
![]() |
现在日本人因为有手机,戴手錶的年轻人不多见了,不戴錶也很準时,但华人世界则有很多人戴了昂贵的名錶,却常迟到,钻錶、金錶看来都是装饰品,性能再好,分秒不差,也没用呀!
日本人遵守时间的概念很严格,大家活在準时的默契裡,对於準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东西都以此为基準,像新干线开业超过50年,除了去年不幸发生老人自焚事件外,没发生过乘客死亡事件,即使311东日本大震灾时档时在跑的27班列车,居然都紧急停车成功,只有试运转的一班脱轨,没人受伤;更令人惊讶的还是东海道新干线每年有12万班以上的列车在跑的,尖峰时间每5、6分就开出一班,居然全年平均误点的时间只有卅几秒而已。
这当然是日本很能自傲的準时的系统,许多外国人知道了也说:「这只有日本人才做的到!」虽然许多国家高速铁路也都力求準时,不準时要退钱等,像台湾高铁是误点30分钟以上退半价,60分钟以上退全额,南韩高铁误点 20~60分钟以上分3阶段退还12.5%~50%,法国、德国及义大利高铁则以30、60及120分钟作区分,退费比例约25%~75%,西班牙高铁的误点退费最优渥,15分钟以上退还半价,30分钟以上退全额,甚至马德里至塞维亚线更以迟延5分钟以上即还全额为噱头来宣传,但这是因为每天开出单向班次约仅20班,比较容易控制。
比起来日本新干线误点2小时以上才退还特急费(约票价的4成),算是相当宽松的,但日本新干线却最为準时,这是因为日本乘客对於电车的準时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準时,只差几分钟,乘客就会焦躁起来,就抱怨铁路公司,甚至连早到,也有日本人会觉得这是不準时,因此也让日本新干线几乎做到分秒不差。
日本新干线去跟国外争取承包生意时,常以自己如此準时为宣传,不过未必能当新干线最有利的优点,因为许多国家的人虽然觉得準时也不错,但不会觉得电车非得準时到如此分秒不差的状态,或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虽然日本有时会因为能如此準时得标,有时反而有点不利。
日本社会派推理大师松本清张引爆清张热的小说「点与线」,犯人就是利用东京车站13番线月台可以看见15番线月台来当不在场证明,一天裡只有4分钟可以看见,而且必须13、14、15三个月台的车都近乎分秒不差,这个不在场证明才能成立;如此建立在电车準时的铁路推理小说,「点与线」之后非常多,蔚为一大领域,这或许是其他电车不準时的国度无法写的特别的推理小说。
说起来,真的如此,长途列车早几分钟或晚几分钟到,除了接送的人有点不方便外,只是搭车的人在车上多打几分钟瞌睡而已,其实没有很严重的后果,只是日本人都会觉得「当然应该要準时,不準时怎么能叫新干线?」甚至连地方铁路的班车也很少误点。
电车如此準时,是很特别的日本文化,或许跟日本人的急性子有关,信用卡的美国通运(American Express)连续几年曾对世界各国顾客的耐性做调查,发现日本人等待客服中心电话接上线的忍耐时间是世界最短的,像2014年调查
结果是56%的日本人只能等5分钟以下。
或许因为电话的另一端是看不见的,或像是误点的电车、约会迟到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或担心会不守秩序、默契,才会格外没耐心,否则大部分的日本人对於秩序明确的排队是全世界最有耐心的,像最近台湾芒果冰Ice Monster在东京原宿刚登陆时,日本人居然可以排队排5个小时,令人嘆为观止。
日本人或许是相当极端的民族吧!可以排队几小时,但对於有些事连几分钟也无法等,像许多人觉得等电车顶多等3分钟,否则想换别搭别的车,或因为
工作等人约5分钟,朋友则等2、3分,20分钟就不等了,或许因此日本速食面的杯面才会是3分钟就可以吃,但也有人只等2分半就打开了。
![]() |
刘黎儿 简历
旅居日本的资深媒体人与知名作家。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进入台大历史所,1982年赴日,曾担任《中国时报》驻日特派员、东京支局长,现为专职作家,在多家报纸杂志如《苹果日报》、《自由时报》、《今周刊》等撰写专栏;书写对象包括日本政经社会议题、都会两性关係、职场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观察与解析乃至文学评论等,相关书籍35册;小说则有「棋神物语」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