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对“龙”动怒的结果
2017/12/04
秋田浩之:大象平时很温顺,但真生起气来会非常凶暴,有时还会主动挑衅敌人。以大象为国家象征的印度对自己的红线被触犯感到愤怒。愤怒的对象是龙,也就是中国。
![]() |
在金砖国家首脑峰会期间握手的印度总理莫迪(左)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5日,厦门市,Xinhua-Kyodo) |
印度愤怒的导火索是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构想。该构想计划建设海洋和陆地交通线,构筑从中国到欧洲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圈。
|
中国5月邀请百余个国家来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包括日本在内,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出席了论坛。但印度并没有派代表参加,事实上进行了抵制。
抵制的原因一看地图就明白了。斯里兰卡、缅甸、巴基斯坦,以及从印度洋前往非洲大陆的大门吉布提……。在印度看来,这个构想完全就是为了包围自己而设计的。
令印度更加愤怒的是,他们与巴基斯坦争夺主权的克什米尔地区的一部分也包含在一带一路的对象地区内。
熟悉内情的印度前高官这样解释该国政府的愤怒:“中国不仅想包围印度,还插手主权问题。完全就是殖民主义的重现”。
据印度的外交专家等透露,印度虽然在警惕不断壮大的中国,但又不太想刺激中国,而是想和平共处。
比如,印度2007年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首次实施了联合军事训练,但之后并没有继续实施。日美两国针对中国提出创设日美澳印外长会谈框架,印度也没有响应。这都是因为担心中国会对抗。
如此忍耐有多大意义?印度最近加深了怀疑。笔者在新德里对印度政府和军队的前高官等进行采访,得到了如下回答。
印度认为中印两国能共同崛起,一直想和平共处。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并没有那么想。因为中国明显想压缩印度的生存空间。据悉,印度总理莫迪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
中国好像低估了印度的反抗。因为在中国看来,一带一路构想的重点是应对美国,建立中国主导的秩序,而非包围印度。
即便如此,印度依然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挑战,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其结果之一就是中印边境问题。
![]() |
中印两国1962年交战,目前边境依然存在争议地区,而且面积跟马来西亚差不多大。
目前两国军队偶尔还会发生越境事件。印度的军事专家表示,对于中国军队的越境,一直以来印度政府仅仅提出抗议,对于派出大规模部队持谨慎态度。这是因为印度不想加剧与中国的紧张气氛。
不过莫迪总理最近改变了方针,在中国军队越境时转为采取迅速、强硬的对抗方针。因为莫迪认为如果显示出软弱的态度,中国方面将更加强硬。
这一新方针立刻得到执行。从6月开始的约2个半月时间里,印度军队与中国军队在中国与不丹的边境对峙,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印度为对抗中国,向边境线派出了500多人的部队,在后方又集结了1万多兵力。自中印战争以来,印度方面投入如此多的兵力与中国对峙还是第一次。
对华观的冷却还在印度外交中表现出来。
9月在纽约召开的日美印外长会议上,日美两国再次提议创立日美澳印4国外长会议。印度此前由于顾及中国一直对此态度消极,但本回首次显示出积极姿态。
莫迪政权除了加速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外,还着手向越南等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争议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其目的明显是牵制中国,中方也提高了警惕。
目前问题是,中印两国是进一步加深对立,还是不久之后出现关系改善。即使存在各种曲折,但从长期来看前者的可能性很大。自中印战争以来,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不断积累,一带一路构想成为导火索。
![]() |
美国航母“尼米兹”号、印度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日本海上自卫队“出云”号在进行演习(kyodo) |
中国提出将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与美国并肩的强国,被认为将进一步加速扩大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印度的国力也不断增强,必将强化自己的主张。估计两国的分栖共存将更加困难。
据联合国预测,印度将在2024年之前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虽然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约为中国的5分之1,不过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中国。
中印两个大国的竞争对手关系不仅影响亚洲,甚至还将左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此外,11月6日的日美首脑会谈上提及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未来也与印度息息相关。
如果“龙”稳定,“大象”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话,将有益于亚洲的稳定。而如果双方大动干戈,周边国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评论员 秋田浩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