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里的中国——中日大学生的一次交锋
2018/03/16
“为农村地区低收入家庭考生的高考成绩加分如何?”(日本大学生)
“但我们觉得收入低没法客观的证明呀。”(中国大学生)
2017年8月,29名中国大学生和32名日本大学生的总共61人汇聚一堂。他们是为了参加在东京都内举行的“中日学生会议”。在约两周的时间里,两国的大学生同吃同住,并对社会差距、媒体的职责和朝鲜局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1972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2017年迎来了45周年。两国的大学生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在哪些方面加深了理解,又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呢?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推出的视频系列报道“日本里的中国”此次将聚焦两国年轻人重叠与交错的视线。
共识与分歧
“中日学生会议”是1986年创立的学生团体,包括本届在内已举行了36次会议。会议在日本和中国交替举行,2017年轮到日本。
8月22日,在东京都涩谷区的国立奥林匹克纪念青少年综合中心,中日两国的学生们分成6组,围绕社会差距、媒体和东亚局势等展开了讨论。
在其中一件会议室,中日学生以“教育资源差距”为主题展开了讨论。两国学生就中国的高考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东京大学的一年级学生野岛久嗣提议称:“对于(缺少教育机会的)农村地区,是否有必要建立为低收入家庭考生的高考成绩加分的机制”。另外,神户学院大学的二年级学生片山晏里表示:“高考的试题如果是城里学生学过而农村学生没有学过的问题的话,会很不公平。应该改善这些问题”。
一方面,中国学生对于日本学生指出的问题表示,虽然知道“存在问题”,但“要如何证明农村家庭的收入低这个事实”,“证明也可能会造假”。还有意见认为:“因为中国人太多了,没有办法这样做”,也有人指出:“(中国)国情比较复杂,正在发展。很多地方不是很均衡,但是在追求这个均衡的过程。”从中明显可以看出双方的“共识”与“分歧”。
在讨论中,关于中国当前的社会差距已经达到引起不稳定的程度、经济差距与教育差距密切相关等方面,双方学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不过,关于如何消除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教育差距,始终没能归纳出令双方都满意的答案。
日本学生试图多角度了解中国
在这届“中日学生会议”召开1个月前的7月的一天,日本的学生到访了东京大学的研究室。因为他们意识到要与中国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先从了解中国开始。
![]() |
向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阿古智子提问的日本大学生(7月,东京都目黑区) |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阿古智子曾亲自走访中国农村和贫困老百姓居住的地区,并从社会弱者的视点调查了中国存在的课题。
这天,为了不漏掉一句话,日本的学生一边听阿古老师讲课,一边不停的做着笔记。阿古以其亲自拍摄的北京市内安家楼地区的照片为题材,仔细地讲述了城中村的恶劣生活环境与近在咫尺的超高层住宅的鲜明对比,以及中国的舆论空间等的情况。而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当初的目的,即从不同角度发现中国、了解具有多重性格的中国。
营造相互了解的环境
回到中日学生会议,两国学生就各个问题持续展开着热烈的讨论。8月23日,中日学生会议整理了最终报告。以社会差距为主题的小组发表的改革方案内容包括:为缩小中国的教育资源差距,应该扩大对农村地区的援助、改革高考制度、构筑能够进行多元评估的机制等。虽然中日学生之间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分歧,但达成了强调需要改革高考制度的内容。
![]() |
为迎接会议的最终发表而做准备的学生们 |
最终发表结束后,日本学生野岛久嗣说:“之前一直活在日本的世界里,此次得以了解了新的视点。以后想到中国留学,从海外重新审视日本。”另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一学生张珂璇在被问到如何看待迎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中日关系现状时表示,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自己此行还代表国家的立场,很难做出回答,不过两国人民一直都想相互了解。他认为虽然存在分歧,但应该继续营造可以相互了解的环境。
日本内阁府2016年11月实施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显示,针对是否对中国感觉亲切的提问,回答“没感觉”的日本人达80.5%,回答“感觉亲切”的日本人只有16.8%,对中国的亲近感依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中国与日本之间有多重纽带。从两国关系来看,当相互间希望了解对方的意识变得淡薄时,或许才是最令人忧虑的状态。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视频报道部次长 庄子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