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10小时和中日25分钟的区别
2014/11/20
中国对待日美的态度相差悬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只进行25分钟的会谈,而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进行了约10个小时。但就此认定习近平是在冷落日本、厚待美国,这种想法未免有些过于单纯。
![]()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欢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 |
习近平于11月11日晚间在中国领导层办公所在的中南海接待了奥巴马,在长达5小时的会谈中,还共享了晚餐。在12日又举行了正式会谈,还极为罕见地出席了共同记者会。
在此之前,习近平与安倍在10日终于实现了首次首脑会谈,不仅时间短,而且电视上还给出了双方握手时表情严肃的大特写。这一不同与其说是中国对日美存在好恶,还不如说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
首先,作为大前提,中国与日美两国首脑会谈的定位不同。中日首脑会谈始终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期间举行的实务会谈。
而此次的中美首脑会谈是对去年6月奥巴马邀请习近平到加利福尼亚进行2天1夜的访问,并拿出长达8个小时的时间盛情款待的“回礼。因此这与中日首脑会谈的有无和长短没有关系,中方同样以2天1夜的行程隆重接待了奥巴马。
习奥会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名中美相关人士表示,“习近平最初也打算和去年访问加利福尼亚时一样,在地方的疗养胜地而非北京招待奥巴马,以宣传蜜月气氛。但或许是担心遭到美国国内批判,白宫委婉地拒绝了这一安排,最终在北京举行了会谈”。
当然,习近平此举还意在展现与奥巴马不相上下的姿态,给人以“大国领导者”的印象。另外,考虑到中国国内现状,也是展现出这种姿态的原因。表情严肃地与安倍握手,只进行25分钟会谈估计也是一样的原因。
那么,在中美首脑的马拉松式会谈中,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呢?两位首脑在共同记者发布会上,列举了达成协议的名单。
为防止地球变暖采取行动、旨在防止军事冲突的危机管理制度、反恐对策、朝鲜半岛无核化、抗击埃博拉出血热……。其中,核心是地球变暖对策和军事冲突防止举措这2项。可以说这是为了促使此次会谈取得成功、两国千方百计铺平道路而取得的成果。
奥巴马在共同记者会上表示,美中合作是重返亚洲战略的“核心”。这一发言听起来似乎与以日美同盟为基石的亚洲外交路线相矛盾。如果站在日本角度来看,似乎是令人担忧的表述。
但是,奥巴马的此番表态很有可能并未摆脱“应酬话”的范畴。多位美国政府相关人士表示,奥巴马反而“觉得加深与中国成为建设性合作伙伴非常困难”。
其理由在于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强硬行动以及网络攻击问题等。奥巴马政权的对华观正日趋强硬。
但即便如此,如果与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否决权”的中国产生全面对立,应对中东和乌克兰危机就将无从谈起。奥巴马被认为是为实现这个目的,试图通过“糖衣”让中国感到安心。一名前美国政府高官对于奥巴马的特征指出,“奥巴马的特点是为了让会谈对手产生好心情,并促成合作,能够根据对手巧妙改变表述”。
如果奥巴马再次访问日本,或许还将重申“日美同盟是亚洲外交的基石”。
再提“新型大国关系”
倘若如此,日本目前就无需对此次奥巴马的表态过于担忧。不过,习近平主席看到奥巴马总统的这种言行,有可能感觉到“美国政权易于控制”。其佐证可以从记者发布会上找到。
![]()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谈前握手 |
“同意继续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在记者会上这样表示。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指的是中美以对等立场一起建立亚太地区秩序。奥巴马政权在事实上反对这一构想。
但习近平仍然如此表示,或许是因为认为美方将不得不同意。习近平还强调“双方应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对奥巴马进行了牵制。
所谓核心利益指的是,中国绝对无法做出让步的领土和势力范围,指西藏和台湾等。此外,有说法认为南海和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也包含在内。
两国首脑在记者发布会上,在香港局势和人权问题上展开了交锋。中美两国的疑神疑鬼正在加深。另一方面,相互也抱有不能吵架的认识。这种“爱与憎”的博弈将向哪个方向倾斜呢?这将对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日本的利害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秋田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