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和超市有微妙关系
2014/12/08
![]() |
据称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超市等销售低价商品的大型店铺将陷入不利局面。(位于曼谷市内的超市, 摄影:小林健) |
据分析,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消费将趋于活跃。该阶段被视为生活日渐富裕,购物消费金额出现增多的阶段。以日本来看,相当于1970年代初的水平。在这时期,日本经营者中内功创立的超市集团——大荣(DAIEI)提出“价格破坏”战略,在日本全国扩大了店铺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3年的人均GDP方面,印度约为1500美元,越南约为1900美元,均距3000美元相去甚远。
虽然印度和越南在经济情况最好时期,增长率曾多次超过7%,但是去超市购物的中产阶层人数却仍然不多。从企业方面来看,要想在这些国家实现盈利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也有企业做好了最初亏损的心理准备,计划通过数年的努力来实现盈利,但这或许将成为一项长达10年乃至20年的长期业务。不过,这样的持久战或许让家乐福和麦德龙苦不堪言,最终只能相继回归业务基础稳固的欧洲。
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为6747美元,超过了3000美元,迎来了中产阶层的消费热潮。然而在中国,乐购失败了,家乐福也萎靡不振。这又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超市等单纯销售低价商品的大型店铺被认为将陷入不利。受GDP增速较低的内陆地区拖累,中国的人均GDP为6000多美元,但实际上在上海和北京等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人均GDP已轻松超过1万美元,甚至日趋接近2万美元。
![]() |
我在台湾见证了这一情况。2000年代中期,正值台湾人均GDP从1万美元迈向2万美元的时期。在台湾拓展会员制批发模式业务的荷兰万客隆(Makro)2003年撤出,2005年乐购也将门店出售给了同行业其他企业。与此同时,便利店和经营奢侈品的购物中心开始大行其道。家乐福和乐购在2000年代曾进入日本市场,但在人均GDP逐步超越3万美元的日本并未取得成功,这似乎也理所当然。
而在人均GDP已跨入1万美元大关的马来西亚,家乐福2012年将店铺转让给了永旺。对于仅以低价格为特色的超市来说,或许只有在某国和地区人均GDP处于从3000美元至1万美元之间,即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时期,才能真正构筑其黄金期。而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则不得不通过增加PB(自主品牌)商品等,在充实产品线方面下功夫。但是,对于欧洲超市企业来说,要在与欧洲相距遥远的亚洲,提供符合消费者偏好的自主品牌商品并非易事。可以说这是欧洲超市在亚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就在欧洲超市似乎正相继淡出亚洲市场的时候,又久违地传来了有企业逆势进入亚洲的新闻。荷兰大型超市运营商Spar International于9月宣布,今后3年内将在印度尼西亚开设30家店铺。印尼的人均GDP约为3500美元,正如分析的那样,处于超市发展的黄金期。但是,这只是印尼全国的平均值,在增长最为迅速的雅加达首都圈,人均GDP已经超过低价格超市开始丧失增长势头的1万美元。Spar International的挑战能否成功?未来力争进入亚洲的外资超市正对此密切关注。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亚洲总局编辑委员 村山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