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中国养老热潮下的赢家
2015/02/05
![]() |
对老年高级公寓“亲和源”进行考察的日本养老企业等(上海市) |
要入住该老年公寓,除缴纳最高达118万元的入住权费用之外,每年还需支付3万~7万元。但在2008年开业以后,已有约1500人购买了入住权,现在约1300人在此生活。据称,该公司投入的6亿元开发费已经回收一半。今后计划在气候温暖适宜的海南岛等12处建设同等规模的设施。
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富裕的老年阶层不断增多,高档设施受到欢迎。据中国当地媒体报道称已有超过80家房地产企业涉足养老产业,开发项目超过100个。中国最大房地产公司万科将在吉林省投资120亿元,建设面向老年人的养老社区。
推高中国养老投资热潮的背后还存在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房地产行情的低迷。房地产企业等为在严峻的经营环境下寻求出路,纷纷将眼光转向了养老市场。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养老设施和服务领域面临的共通课题是缺乏经验。为了弥补业务计划制定和运营能力的不足,各企业开始寻求与海外展开合作。
12月上旬,在上海市举行的中日养老产业交流会上,当地大型房地产商、上海北建华清实业发展公司董事长陶侃就表示希望获得日本的经验。该公司计划斥资约30亿日元,将上海郊外的建筑物改建为面向老年人的住宅。陶侃董事长在交流会上表示,自己公司缺乏运营经验,并为此感到担忧,向日本企业送出秋波。
![]() |
美国企业方面,从事老年人住宅及医疗机构运营业务的美国哥伦比亚太平洋管理集团与中国房地产公司等在北京等3处兴建的高级老年公寓已经开业。相对于中小企业较多的日本,在美国由大企业推出的大规模老年公寓更为普及。另外,上门护理连锁服务也已开始在中国推广。
韩国、台湾及德国等相关企业也伺机进入这一市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水田贤治表示:“目前还没有一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大获全胜”。中国政府2014年11月发布了促进外资进入养老市场的通知。允许外资企业单独设立设施,还鼓励开展连锁服务。
“20亿元资金和土地已经到位。现正在招募可经营养老设施的企业”。2014年12月,“微信”上曾风传着这样一条消息。投资热潮似乎已出现过热现象。
在北京郊外,一家名为“燕达国际健康城”的养老护理设施已正式开业。这里拥有着1万2千张护理床位,号称是“全球最大老年公寓”。但由于选址不当等,据当地的护理相关人员表示:“目前仅有100人左右入住”。由于不知这股热潮将持续多久,因此目前只能说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