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投资放缓或扩大地方差距
2018/05/16
此前一直支撑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在减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4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2.4%,增长率比1~3月下降0.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领导层对地方债务激增感到危机,踩下了刹车。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或将进一步扩大已经存在的地区间差距。
![]() |
内蒙古包头市的地铁建设工程停工 |
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4%,看起来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但最近几年均为近20%的增长率,2017年的增长率达到19%。
日本也在1990年代为刺激经济而增加了公共事业,但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口下降,为了维持增长率开始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放缓,固定资产投资整体的增速1~4月下滑至7%。自1999年全年(6.3%)以来,创出时隔19年的最低增速。
在基础设施减速的背后,存在中央对地方债务的危机感。在中国,民营企业与政府共同推进公共事业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从约2年前开始增加,但这种PPP项目相继被叫停和削减规模。其规模据称达到5万亿元。
PPP模式原本的目的在于抑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同时推进基础设施投资,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为民营企业的参与并不充分。投资收益率较低的项目居多,同时还存在当地国有企业获得优待的问题。为了吸引民间投资,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保证基础设施事业收益的项目。
中国领导层将“防范金融风险”排在到2020年之前解决的三大课题的首位。其中,抑制地方债务是当务之急。本来地方政府不能在地方债以外融资,但实际上违法融资络绎不绝。
![]() |
中国领导层似乎认为PPP成为了违法融资的“幌子”。5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刘爱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PPP在中国是比较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针对这些不完善的地方,采取一些措施规范清理,从长远来讲,对PPP项目自身的稳健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对整体投资的稳健运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这对于地方城市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观察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18年1~3月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发现,实际增长率放缓的地方不在少数。在31个地区中垫底的天津市仅增长1.9%。其后是吉林省(2.2%)、内蒙古自治区(4.6%)、辽宁省和海南省(均为5.1%)。这些都是经济严重依赖投资和新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地区。
GDP统计的修正也在产生影响。天津和内蒙古2018年1月承认了虚报统计,吉林也被党中央指出了虚报。如果不在2019年之前消除统计虚报,地方政府将面临严厉处罚。
在31个地区中,1~3月高于全国增长率(6.8%)的只有18个地区,为2008年以来最少。和全国相同的有1个地区,而低于全国增长率的有12个地区。以前,整体的约9成地区高于国家的增长率,处于非自然状态。GDP的虚增部分被压缩,中国本来的经济面貌开始显现。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北京 原田逸策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