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民营企业的活力
2014/07/30
![]() |
在中国,即便新兴民营企业也必须考虑政治因素(22日,在北京发布新产品的北京小米科技首席执行官雷军) |
在2014年3月召开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作为人大代表与党及军方代表同时出现在了坐席上。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就作为企业经营者,担任过地方的政协委员。而同时在场的人大代表中,还有来自腾讯的人士。
在去年秋季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基于市场原理对效率低下的经济结构进行改革的方针。虽然允许民营企业涉足国有企业垄断的业务等,但是同时也在加速将民营企业纳入体制。
改革的另一项核心举措是向中央政府管辖的大型国有企业引入民营资本。
7月15日中国大陆政府宣布选择中粮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等6家国有企业开展改革试点。将采取主权投资公司对国有企业出资的形式,民营资本也可作为股东进行出资。将改变政府和地方官僚僵硬的企业管理模式,委任民营资本和专业经营者管理公司。
“很像淡马锡”,改革方案公布后,在中国大陆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淡马锡是新加坡的主权投资基金,同时是新加坡航空和新加坡电信等新加坡主要企业的大股东。尽管平时不插手经营,但是新加坡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包括人事权在内的经营基础行使影响力。
中国大陆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一样,主权投资公司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中国大陆政府或许唯独不想重蹈台湾的覆辙。
国民党一党统治的台湾从1980年代后半期开始走向民主化。支撑在野党民进党成长壮大的是后来成为全球知名液晶面板企业的奇美集团。之所以在2000年的台湾领导人选举中首次实现了政权更迭、诞生了民进党陈水扁政权,其原因之一就是个人电脑厂商宏碁和半导体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TSMC)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国民党候选人连战。
宏碁和奇美均是民营企业。台积电是国民党政权主导设立的“国有企业”,不过随着民主化进程,台湾当局的持股比例不断降低,最终也变身为“民营企业”。可以说从政治中解放出来的企业群打破了国民党政权的一党统治。这是中国大陆所担心发生的事态。
原本,在政府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能否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这一点上存在很多疑问。尽管新加坡在政府的主导下经济持续增长,但是却未能培育出像宏碁和台积电一样全球知名的制造企业。虽然台湾有时也被政治混乱所困扰,但是不受束缚的民营企业却反复实现了技术革新。中国大陆的未来是新加坡模式,还是台湾模式呢?今后中国大陆的改革走向值得关注。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亚洲总局编集委员 村山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