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台风,暴露日本基础设施老旧“软肋”

2019/09/16


  引发大规模停电的15号台风彰显出日本生活基础设施面临的灾害风险。截至日本时间16日上午10点,千叶县内依然有8万5100户停电,影响扩大至生活基础设施。1970年代建成的供电设施临近更新时期,老旧基础设施是道路等领域共同的课题。在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计债务达到1千万亿日元、财政情况严峻、社会保障费膨胀的背景下,要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巨额投资维持基础设施?需要作出慎重判断。

 

因15号台风的影响而倒下的铁塔(9日,千叶县君津市)

 

  在15号台风直击东京圈的9月9日以后,以千叶县南部为中心持续停电。东京电力电网公司(TEPCO Power Grid)9月13日晚间在东京都内举行记者会,宣布“预计今后2周以内大体上恢复供电”。

   

  该公司当初宣布预计11日全面恢复,但在记者会上解释称,“按照过去的灾害规模,低估了问题。正面临复杂的困难工程”。日本房总半岛的供电网分布于山林地带,据悉由于树木倾倒而受到大规模损坏。

      

  台风灾害波及广大范围,全面恢复供电似乎需要较长时间。2018年袭击关西地区的21号台风的损害截至全面恢复用了17天时间。

   

   

  停电对生活基础设施造成整体影响。很多通信基站无法发挥功能,手机也难以充电。因此,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在避难所和救援物资信息共享方面发挥作用的社交网站的效果也变得有限。在设在市政府等地的充电处,前来充电的人排起长龙。

    


       

  作为受灾扩大的背景,除了超出预料的强风之外,输电设备的老化也被指出。从架设电线的铁塔来看,建于70年代的铁塔占大部分。由于倾倒而造成10万户大规模停电的千叶县君津市的铁塔建成于1972年。

           

  由各电力公司等组成的日本电力广域运营推进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度末,在约25万座供电铁塔中,制造年份在2000年代的仅为每年约千座,而70年代则达到每年6千~8千座。东京电力辖区的内铁塔的平均使用年数为42年。虽然因设置场所和涂装等而有所不同,但铁塔的老化稳步加剧。

     

  电力广域运营推进机构表示,如果以现在的速度全部更新现有设备,在铁塔方面需要250年左右。

   

   

  被认为有助于防台风的做法是把电线杆埋入地下。但是,电线杆每公里的修复费仅为2千万~3千万日元,但埋入地下则需要4亿~5亿日元。

  

  东京电力控股因东日本大地震的核电站事故而陷入经营危机,一直通过减少供电相关设备投资来确保盈利。1991年向供电和配电设备等投入约9千亿日元,但2015年减少8成,降至约2千亿日元。在发电、供电分离等电力迈向自由化的背景下,该公司通过推迟更新被认为仍具备耐久性的设备等举措,尽可能抑制投资,这是实情。

     

  日本的基础设施老化在电力以外也很严重。截至2018年3月,日本73万座桥梁中的25%、1万多条隧道中的20%、5千个港湾堤岸中的17%,从建设开始已历经50年以上。随着时间流逝,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2033年,日本桥梁的6成以上、隧道的4成将超过50年历史。

      

  出任日本国土交通相的赤羽一嘉针对大规模自然灾害指出,“每次发生,都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规模,有必要做好今后每年都发生的准备,采取对策”。日本国土交通省的推算显示,今后30年需要的费用最多约为195万亿日元。

     

  不过,日本的财政状况在发达国家中最为糟糕。为应对人口减少,废除现有基础设施和集中住宅及商业设施的“紧凑型城市”也是重要选项。但是,名古屋大学的中村光教授敲响警钟称,“因担忧居民的反对,自治体的讨论几乎未取得进展”。同时,关于筛选应维持的设施的方法,也未在专家之间深入讨论。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山田薰,竹内宏介,栗本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