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对麦芒 中美强硬姿态是为谈判筹码

2018/04/03


        围绕中美的贸易摩擦,中国于4月2日启动对美报复性关税。3月份公布了128项对象产品,此次实际启动征税措施,显示出一步也不退让的姿态。中美其实都希望避免贸易战,正在水面下推进谈判。中方虽然也显示出扩大进口等让步,同时中方希望以强硬的姿态使谈判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推进。

 

       中国将对美国产的葡萄酒、坚果类和水果等120项产品加征15%、对猪肉和铝废碎料等8项产品加征25%的关税,以对抗美国基于《贸易扩大法》第232条款对中国等国产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

 

        全美猪肉生产者协会表示“将伤害生产者和地方经济”,美国葡萄酒协会表示“对美国的葡萄酒生产商极为不利”。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1月,kyodo)

 

        中国此举的目的是以强硬的立场应对与美国的谈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莱特希泽表示计划将基于《贸易法》301条款的制裁启动时间推迟至6月之后,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发展为贸易战的风险减小。由于美国坐回到谈判桌前,中国开始主张“谈判必须是平等的,中方不会接受在单方胁迫下展开任何的磋商”( 商务部发言人)。

 

        中国主张由于美国动用232条款启动制裁,中国也启动“对等”的制裁措施。此次启动的报复性关税的总额约为6.5亿美元,与美国对中国产钢铁和铝加征的关税额几乎相等。

 

         此举的背后还有中国舆论的大国意识使得无法让步的一面。中国在3月底之前就加征关税征求公众意见,结果“大量民众表示支持,部分民众还建议增加力度”(商务部)。此次加征关税的对象产品中不包括大豆和飞机,年进口额仅为30亿美元。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不满的声音。

  

       商务部3月份曾表示,将分两个阶段加征关税,首先将对120项产品加征15%,然后再对8项产品加征25%的关税。但实际上却一齐启动。似乎由于舆论的强硬程度超出预期,中国政府修正了路线。

 


  

       由于报复对象是“精挑细选”出的,所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十分有限。大部分中国人与进口坚果和葡萄酒无缘。猪肉虽是中国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食物,不过2016年美国产猪肉的进口量为22万吨,仅占国内生产量的0.4%。

  

       此次中国的报复性措施还遵守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显示出与涉嫌违法WTO规则的美国不同,从而分段美国和重视WTO规则的日本和欧洲。中方还在通过扩大进口来压缩对美贸易顺差,目的是避免日美欧团结一致对华施加压力这一最糟糕的局面出现。

 

        今后各方关注的焦点是美国准备基于《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采取制裁措施。对象产品包括中国产的通信设备和半导体等1300项产品,最低价值500亿美元。如果美国公布制裁产品清单,作为对抗措施,预计中国也将公布第二、第三批关税报复清单。

 

        中方的伤害与232条款无法相比,估计报复规模也将扩大。美国财长姆努钦强硬地表示“如果谈判不能达成满意的共识,我们将启动关税措施”,不过如果中国将大豆和飞机纳入加征关税对象,美国的企业和选民有可能出现动摇。中国可能采取出乎特朗普预料的行动,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向仍不明朗。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原田逸策 北京、凤山太成 华盛顿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