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知事总是“中途退场”的真相
2016/08/01
![]() |
7月31日大选东京新知事的小池百合子 |
成为东京都知事的条件
“为什么不登在头版?”还是在就任东京都知事刚刚3个多月的时候,舛添要一向身边人士透露出这样的不满。原因是在例行记者会上虽然向媒体提供话题并公开了赴外考察等的内容,但媒体并没有给予大力报道。
怎么也不会想到,舛添本人却因为接连曝出的问题而突然被推上媒体的风口浪尖。在舛添辞职前的2个多月来,或许感到最为困惑的当属其本人。如果是日本其他县的知事,即使被曝出同样的问题或许也不至于被迫下台。
舛添身为“东京都知事”的同时在日本也是响当当的“名人”。然而这两个要素叠加在一起无疑加剧了来自舆论的批评。
![]() |
走出东京都厅的舛添要一(6月20日下午) |
另一方面,日本其他都道府县知事的约70%来自中央省厅和地方自治体。而在东京都迄今为止的44任知事中,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均为非官僚出身。
确立这一潮流的是1995年在各党参加的官僚候选人选举中获胜的作家、参议院议员青岛幸男。之后,挑战东京都知事的人“拥有很高知名度”成了必备条件。因此,对于各政党来说在推举候选人的同时,如何挑出有获胜机会的人选成了一件大事。
![]() |
在进入日本的中央政府机构时一本分“储备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而东京都不一样,经过2个阶段的选拔考试,即可站在竞争管理职位的起点。由于采取与学历无关的实力至上主义,甚至有人高中毕业进入东京都,最后仍晋升为副知事的例子。
特权导致骄傲
“除非是大臣以上的人物,否则东京都知事不会亲自前往磋商事务”,在东京都政府内,此前存在这样的不成文的规定。这是掌管日本首都的东京都知事才有的 “特权”。
最大限度利用东京都知事“宝座”的是石原慎太郎。他曾拍胸脯说,“因为国家不做,所以只能由东京都来做”,并以此坚持作为政治家的自身价值。形成对照的是,青岛幸男则因被埋没在巨大组织中而感到痛苦。因无法发挥自主性,仅担任1届4年知事便匆匆离去。
东京都知事的“特权”有时也导致了骄傲和傲慢。在石原慎太郎时代,海外出差的高额住宿费和乘坐头等舱成为问题。在东京都的文化事业中,石原起用了亲属,曾因此被猛烈批评为“东京都政府的私有化”。
历任东京知事存在一个共同点,即都在巨大的期待中上台,但最后却迎来糟糕的结局。除了因“金钱丑闻”辞职的猪濑直树和舛添以外,很多任知事也都因为问题缠身而结束了任期。
被卷入利益与腐败事件的第一任东京知事安井诚一郎、东京奥运会后的不良影响日趋明显的东龙太郎、自称“惨淡落幕”的美浓部亮吉、因临海地区开发和城市博览会遭到批评的铃木俊一……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任东京都知事是在东京市民的挽留声中退场的。
小池百合子是作为二战后的第9任东京都知事,也将面临这一“难以忽视的真相”的挑战。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谷隆德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