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转向或让后京都议定书时代迎成果
2015/11/30
![]() |
29日率先举行各国的谈判官工作会议。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等人参加30日的首脑级会议。
力争达成协议的是所有国家均自主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框架。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表示,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温室气体自主减排目标。
欧盟(EU)和岛屿国家主张目标吸引具有法律约束力。另一方面,美国由于对承担义务持否定态度的在野党共和党在国会占据多数派,对上述主张持反对立场。此外,提出以核电站重启等作为前提的严格目标的日本也表示反对。会议的原则是全体一致。很有可能形成不规定义务,而是允许自主设定目标的框架。
不过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称,即使实现各国的目标,本世纪末气温也将比工业革命前提高2.7度。预计会议将讨论各国以5年为核心定期调整目标,或验证整体进展情况的机制的必要性等。
条约规定了承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发展中国家一直在追究发达国家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历史责任。为避免分歧,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引进、洪水和高潮对策资金和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支援将成为焦点。
法国总统奥朗德11月上旬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会晤了奥巴马总统,就框架制定展开合作达成了一致。随着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4成以上、主导谈判走向的中美转向积极姿态,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讨论有望在巴黎迎来重大成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